最高檢公益訴訟檢察廳、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負責人就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銜接典型案例答問
凝聚生態保護合力
攜手建設美麗中國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廳、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負責人就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銜接典型案例答記者問
在第三個全國生態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與生態環境部聯合發佈了一批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銜接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廳廳長徐向春、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司長趙柯就這批典型案例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發佈本批案例的背景和主要考慮是什麼?
答: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週年,全國生態日活動將主題確定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綠水青山,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近年來,檢察機關、生態環境部門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職能作用,主動融入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實施和美麗中國建設重大部署,用心用力守護好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爲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提供有力法治保障。2024年1月至2025年7月,全國檢察機關共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8.6萬件,其中行政公益訴訟7.2萬件、民事公益訴訟1.4萬件;共提起公益訴訟7500餘件,約佔全部領域提起公益訴訟案件的57.6%。2018年1月至2025年7月,各地生態環境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共計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約5.69萬件,涉及賠償金額約334億元,推動一大批受損生態環境得到修復。
檢察機關、生態環境部門緊密協作配合,凝聚生態環境保護合力。2024年10月,最高人民檢察院與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關於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銜接的意見》,對雙方線索移送、程序銜接、工作配合等事項作出規定。各級檢察機關積極主動加強與生態環境部門溝通,制定出臺配套細則,成功辦理一大批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銜接案件,取得良好成效。發佈本批典型案例,旨在總結各地開展兩項制度銜接工作中的經驗做法,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指導各級檢察機關和生態環境部門進一步規範和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銜接配合,凝聚更強法治合力,爲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力量。同時,也希望發揮案例以案釋法、以案促教的作用,增進公衆對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瞭解,積極培育生態文明價值觀念,促進提高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行動自覺。
問:本批案例有什麼特點?
答:此次發佈的典型案例共6件,主要特點有:
一是着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迴應羣衆關心關切。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指出,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本批案例涉及尾礦庫、水體污染、危險廢物、大氣污染等治理工作,事關人民羣衆生產生活。檢察機關、生態環境部門充分發揮各自職能作用,有力推動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2013年至2021年期間,某公司赤泥尾礦庫持續發生赤泥漿滲濾液滲漏,污染重慶市南川區母豬溶洞地下水和長江支流魚泉河地表水。重慶市檢察院第三分院依法支持生態環境部門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促使案涉公司承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修復及污染控制等費用2.17億餘元,新建兩套污水處理設施並開展魚泉河(大坪段)河道岸坡生態環境修復,修復面積79000㎡,清淤8400 m³。北京市海淀區三家單位超總量、超標排放鍋爐廢氣氮氧化物,對秋冬季PM2.5污染和夏季臭氧污染治理造成不利影響。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支持生態環境部門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促使污染企業通過技改升級等替代性修復方式修復受損生態環境,助力京津冀地區細顆粒大氣污染防治。
二是堅持全流程雙向銜接配合,凝聚生態環境保護合力。檢察民事公益訴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價值目標一致,均是爲追究違法主體生態環境損害責任、促進生態環境受損公益得到有效修復,加強兩項制度的銜接協同,有助於凝聚生態環境保護更大合力。檢察機關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在法律諮詢、提起訴訟、裁判執行等方面爲生態環境部門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提供支持。安徽省無爲市檢察院在辦理違法主體非法轉運、傾倒磷石膏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時,同步將線索移送至生態環境部門。在生態環境部門啓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程序後,協助其查明傾倒固體廢物共計14700餘噸,並通過發表支持磋商意見、督促賠償協議執行、參與修復評估等方式全流程支持生態環境部門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生態環境部門充分發揮環境專業優勢,爲檢察機關提供專業技術支持,在協助固定證據、查明事實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針對違法主體非法傾倒340餘噸冷凝廢液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某跨區域河流,造成新型污染物二氧六環的衍生物、二氧戊環的衍生物影響水質問題,生態環境部門在調查取證、鑑定評估、生態修復等辦案環節,爲吳江區檢察院辦理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提供支持,促使涉案企業繳納全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用於水體保護項目替代性修復。
三是牢固樹立系統治理觀念,確保生態環境保護實效。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系統工程,需要堅持整體性視角,加強協同,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長治長效。多個違法主體異地運輸並非法填埋6700餘噸廢硫膏至河北省井陘縣,導致31815.26噸土壤受到污染。河北省井陘縣檢察院與生態環境部門各自發揮職能作用,同步開展工作,共追回生態環境損害處置及修復等相關費用1.03億元,修復受損土地16畝,被污染土地全部完成覆土復綠,實現“專業處置—政府索賠—司法追償—生態修復”的全鏈條治理目標。針對江西省永豐縣某產業園三家企業長期違法排污導致環境嚴重污染問題,江西省吉安市檢察院支持生態環境部門向涉案企業追索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費用3861.77萬元,最終使受污染土壤得到有效修復。在此基礎上,檢察機關還推動多部門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基地,出臺相應制度規範,健全屬地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體系,合力助推生態環境保護。
問:生態環境部採取了哪些有力舉措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銜接,下一步有什麼工作安排?
答: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的銜接工作,從聯合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單位加強頂層設計和狠抓案例實踐兩方面推進銜接機制建立健全。
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出臺指導性文件。2020年8月,生態環境部聯合最高人民檢察院等10家單位印發的《關於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中生態環境部門與人民檢察院等的溝通協作機制進行了明確。2024年10月,生態環境部聯合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關於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銜接的意見》,明確各地生態環境部門發現或者接到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線索,決定立案啓動索賠程序的,應當在作出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通報同級檢察機關;檢察機關可以通過提供法律支持或者移送案件線索的方式參與到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中。對檢察機關開展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工作,生態環境等部門可以提供證據材料和生態環境損害鑑定評估等技術方面的支持。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聯合最高人民檢察院等11家單位印發《關於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進一步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的銜接進行了細化。
另一方面,評選典型案例,提升案件辦理質效。生態環境部先後發佈了三批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十大典型案例,指導上海、浙江等12個省份開展了省內典型案例評選。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佈了多批涉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典型案例和指導性案例。此次最高人民檢察院和生態環境部聯合評選發佈兩項制度銜接的典型案例,是這方面的又一創新舉措。典型案例的評選、發佈、宣傳,既總結了案件辦理過程當中的良好經驗做法,也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和檢察公益訴訟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有效推動全社會形成環境有價、損害擔責的理念。
生態環境部門與人民檢察院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銜接工作方面積極協同聯動、探索創新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形成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法治合力。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繼續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工作部署,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銜接機制,通過共建生態環境修復基地,聯合開展普法宣傳、警示教育、典型案例評選等措施,與人民檢察院協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修復及時有效開展,奮力譜寫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
問:下一步,檢察機關將採取哪些措施加強生態環境領域辦案工作,更好服務生態文明建設?
答: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指出,要“完善公益訴訟,加強生態環境領域司法保護。”檢察機關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持續做好生態環境領域辦案工作。
一是持續保持辦案力度不動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然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檢察機關會持續將生態環境領域作爲公益訴訟檢察辦案的重中之重,鍥而不捨推動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今年以來,最高人民檢察院先後部署開展檢察公益訴訟服務綠色低碳發展監督活動、長江、黃河、珠江重要支流流域水環境治理檢察公益訴訟監督活動等專項工作,並持續深入推進珠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公益訴訟專案、環渤海海洋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公益訴訟專案的辦理。最高人民檢察院將加大對下指導力度,引領各級檢察機關集中辦理一批有影響力、有示範性的典型案件,深入推動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系統性、行業性的突出問題,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二是持續加強規範化建設不鬆勁。爲完善檢察公益訴訟制度,迴應檢察公益訴訟司法實踐需求,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全國人大常委會2025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已經將檢察公益訴訟法列入初次審議項目。目前,《檢察公益訴訟法(草案)》已在徵求各相關部門和部分全國人大代表意見。最高人民檢察院將積極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好相關工作,推進檢察公益訴訟專門立法工作,爲生態環境領域公益訴訟檢察辦案提供系統性法律保障。堅持問題導向,加快制定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等生態環境細分領域辦案工作指引,引導地方檢察機關依法、規範、高效辦理相關案件。堅持將“可訴性”作爲提升辦案精準性和規範性的重要標尺,完善線索初核、案件立案、調查取證、檢察建議、審查起訴、提起訴訟、裁判執行等各環節的辦案標準體系和質量評價體系,確保公益訴訟案件能夠訴得出、判得下、執行得了。
三是持續加強協作配合不停步。檢察機關將充分發揮檢察公益訴訟的監督、支持、協同作用,進一步加強與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林草等部門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協作配合,深化執法司法協作,共同答好生態環境保護答卷。持續深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檢察公益訴訟銜接實踐,完善線索移送、立案調查、提起訴訟、裁判執行等辦案環節協作機制。及時發現各地運用銜接機制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工作指導,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總結各地實踐中成熟經驗做法,適時修改完善制度規範。
(來源:檢察日報社 記者:閆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