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榮泰:臺美關稅談判「3爭取」 協議達成前不對外透露細節
行政院長卓榮泰赴立法院專案報告並備質詢。圖/報系資料照
美國對臺灣的「20%+N」暫行關稅已上路超過半個月,行政院長卓榮泰今天指出,我方談判有「三個爭取」,包括爭取更合理稅率,一併磋商針對半導體產業的「232條款」,及不疊加既有稅率;他並提到商業談判、朝野協商及國際談判,稱三者共通點在於何時拿出最後條件,但依據國際談判慣例,協議達成前通常不會對外透露,但達成後將立即說明,並將協議文本送國會審議。
卓榮泰接着喊話朝野立委能理解國際談判難度,給予談判代表信心,並理解政府對國內產業的各項支持,儘速審議韌性特別條例修正案,行政院會據此提出完整的特別預算,用最快速度讓國內產業支持。
立法院會今天邀卓榮泰率副院長鄭麗君、相關部會首長及談判代表,提出「臺美關稅談判之進程、方針、原則及臺灣產業可能遭受之衝擊影響評估」專案報告,並備質詢。
卓榮泰指出,據2024年統計資料,美國從臺灣進口值分別爲工業1128.6億美元、農業8.9億美元。我國所有輸美產品既有稅率平均爲3.3%。工業產品平均既有稅率3.1%,多數稅率在5%以下,其中82.5%貿易值爲零關稅;農業產品平均既有稅率5%,多數稅率在10%以下,43.4%貿易值爲零關稅。
針對半導體232調查,卓榮泰說,目前排除鋼鋁、汽車零組件、藥品、半導體等品項,臺美雙方會持續就未來進展進行談探,美方未來亦不排除新增課稅項目。
他說,除了考量輸美稅率負擔,政府也會觀察競爭對手的稅率高低,「產業競爭力絕非取決單一因素,而是多方影響,會積極透過談判代表團持續爭取」。
卓榮泰提及,美方7月31日宣佈臺灣對等關稅自32%降至20%,經政府委託智庫估算,對我國出口、產值、GDP及就業的影響,較4月初衝擊評估減緩約5成;個別產業衝擊方面,工業包括工具機、手工具、水五金、重電、塑膠製品;農產品爲蝴蝶蘭、毛豆、鬼頭刀等。
另勞動部統計,跟去年同期相比,4月7號到8月15號,受美國關稅影響實施減班休息共73家,人數達2388人。
卓榮泰表示,政府已在韌性特別條例中規劃產業支持方案930億元,含括工業、農業部分支持,目前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已上路,在特別預算通過前,已責成各部會「移緩濟急」給予產業必要支持,在接下來提出的韌性條例修正案中也預留200億元預算額度,盼朝野立委支持。
針對整體談判情形,卓榮泰感謝鄭麗君帶領的談判團隊,歷經四次實體協商,以及無數次視訊會議,目前這些會議還在進行當中,雖然還沒達成最後協議,但觸及對等關稅、非關稅貿易障礙、貿易便捷化、供應鏈韌性、經濟安全等「技術性磋商」皆已完成,「踏出了很快的第一步」。
他說明,臺美未達協議是因尚未進行總結會議,且臺灣是美國第6大逆差國,逆差金額9成來自半導體,涉及美方正在進行的232條款,需更多時間溝通相關議題及供應鏈合作,未來也會秉持國家及產業利益、維護國民健康、糧食安全進行談判。
他提到,商業談判需要高明技巧,朝野協商需要有取有舍,國際談判更要堅持國家立場及利益,難上加難,三者的共通點是「什麼時候纔拿出最後條件」,根據國際談判慣例,談判細節和最終協議達成前,通常不會對外完整說明;但協議達成後,會立即向國會與社會完整說明協議內容,並依「條約締結法」將協議文本送交國會審議,也提出衝擊影響評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