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英歐從“冰冷決絕”到“抱團取暖”的歷史輪迴
新華社倫敦5月20日電 題:英歐從“冰冷決絕”到“抱團取暖”的歷史輪迴
新華社記者吳黎明
中國人常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歷史經驗在英國與歐盟關係上竟也得到映照。5月19日,英國與歐盟在“脫歐”後的首次正式峰會上達成一系列協議,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稱其爲“歷史時刻”。英國與歐盟當年分手時多麼冰冷決絕,如今雙方卻轉而“抱團取暖”,時勢的變化令人感慨。英歐關係戲劇性變化既是全球地緣政治劇變的縮影,也是歷史慣性與現實利益交織的必然結果。
此次峰會,英國與歐盟在防務、漁業和貿易等多個領域達成協議,標誌着雙方關係從“切割”轉向“縫合”。在食品貿易領域,雙方同意取消動植物產品的常規邊境檢查,推動英國生肉製品重返歐盟市場,預計每年可爲英國經濟貢獻近9億英鎊。國防採購方面,英國獲准參與歐盟價值1500億歐元的國防聯合採購計劃,包括爲烏克蘭提供軍備支持,爲英國軍工企業打開新市場。漁業爭議得到妥協安排——歐盟漁船獲准在英國海域作業期限延長至2038年。此外,雙方擬設立年輕人跨境工作生活機制,設定人員流動限額及停留期限,通關便利化操作將會結束英國“脫歐”後邊境排長隊的“噩夢”。不過,英政府仍堅稱,不重返單一市場與海關聯盟的“紅線”不變。
英歐此番“破冰”,表面是雙邊利益驅動,深層則折射出美國政策轉向對跨大西洋關係的衝擊。在安全領域,美國在俄烏衝突中的單邊行動令英歐倍感“被拋棄”。美國政府單獨與俄談判不讓英歐“上桌”、施壓歐洲承擔更多防務成本,其孤立主義傾向加劇了歐洲的安全焦慮,迫使英歐加速防務自主化。此次國防合作協議中,英國軍工企業參與歐洲軍備計劃,正是對“美國不可靠”的直接回應。而在經貿領域,美國政府對歐盟鋼鋁加徵關稅迫使英歐擱置分歧。英國首相斯塔默直言,美國政策“迫使全球重新思考貿易與安全紐帶”。在此背景下,英歐選擇以市場互惠對衝外部風險:簡化食品貿易流程,共同應對供應鏈挑戰。這些舉措本質上是一場“被迫聯姻”——當美國揮舞關稅大棒時,英歐不得不抱團取暖。
回望二戰後英歐關係的80年糾葛,合作與疏離始終交織。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提出“三環外交”,試圖以英美關係、英聯邦、歐洲大陸爲支點維持大國地位,但歐洲一體化進程迫使英國轉向“橋樑”角色——既借歐盟提升影響力,又借美國製衡歐洲。然而,伊拉克戰爭、歐債危機等事件暴露了英國“橋樑”的脆弱性,最終催化“脫歐”公投。“脫歐”後的震盪期更是充滿矛盾:英國經濟遭受重創,GDP縮水、通脹嚴重,對歐出口大幅下降。“脫歐”後唐寧街10號曾提出“全球英國”戰略以重塑影響力,但缺乏歐盟依託的英國不得不面對“抱負與能力”之間的巨大鴻溝,心有餘而力不足。直至斯塔默政府上臺,英國才清醒認識到完全擺脫歐盟不現實,轉而尋求有限合作。此次協議本質是“選擇性重返”——接受部分歐盟規則以換取市場準入,標誌着英國從“全球英國”理想回歸務實主義。
展望前路,英歐雖然重新開始走近,但結構性矛盾仍暗流涌動。英國國內政治掣肘不斷,反對黨抨擊協議“背叛脫歐承諾”,右翼政黨英國改革黨支持率攀升,斯塔默政府需在親歐與安撫“脫歐”選民之間走鋼絲。未決議題如北愛爾蘭貿易安排、直布羅陀主權爭議等“脫歐後遺症”仍未根治,隨時可能引爆新危機。即便貿易壁壘緩解,英國金融業外流、勞動力短缺等結構性難題也非短期可解。
英歐之間地理鄰近性與經濟依存度終將超越政治口號。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說過:“未來一代人或許會將英國帶回歐盟。”在全球化裂變與大國競爭加劇的當下,英歐的“有限合作”是爲了生存不得已而爲之的選擇——在主權讓渡與利益獲取間尋找動態平衡。時也,勢也——從“冰冷決絕”到“抱團取暖”,這場輪迴既是美國霸權大棒下的副產品,也是現實對意識形態的勝利。在歐洲政治舞臺上,沒有永恆的敵人或盟友,唯有永恆的利益計算以及跟隨時代潮流的順勢而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