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賴政府應對美關稅 藏著蔡英文名言密碼
日前傳出川普政府擬入股晶片業,令業者大爲恐慌。但最新消息指出,美方並不打算入股已在美國投資的公司,讓臺積電、三星等公司鬆一口氣。(路透)
影響一地經濟活動的主要力量,大約是政府與市場兩者。政府能扮演角色,可以想想臺灣經濟奇蹟前,具儒官精神的專業官僚如何做好相關規劃並扶持特定產業,最新動作,則可以看川普政府怎麼搞臺灣的電子產業。近有外媒指美國政府計劃入股臺積電,雖然亦有報導否認,但觀察輿論與賴政府主管部會反應,倒是頗堪玩味。
經濟部長開始說,剛聽到相關說明,需要確認訊息和真正影響的程度,這都需要專家評估,又講,若半導體被課徵高關稅,政府會研擬一套方式協助業者。他的回答遭到批評,應是受到社會大衆不滿政府無法保護臺積電波及。但盱衡官員面對環境,或該理解他們難處。
環境重點有二:一、美國對外政策有新辦法,二、賴總統不準疑美。首先,美國川普總統對外諸多手段,充斥零和觀點,他的目的只讓美國再次偉大,而未使其他國家一起分享偉大。
目前對他政策變化的解釋,多以「新重商主義」來概括,從現有討論來看,其重點多偏於「商」的層面。例如,政策焦點關注國家外貿收支的平衡。他以不公平競爭與國家安全爲由,對內補貼本國產業、對外施加高關稅,其關稅雖名爲「對等」,但實則針對「貿易逆差」。他試圖透過關稅與談判壓制外國進口,以達到雙邊貿易平衡目的。
但必須注意的是,美國當下政情,恐怕不能僅滿足於貿易平衡。川普之所以上臺、政策之所以變化的動力,是因爲受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影響,美國內部貧富差距已到歷史高點,他競選第一任時,就獲得中西部鐵鏽帶與藍領的堅定支持,才能出人意料地以「排幹沼澤」挑戰既有秩序口號當選,再兼顧降稅對富人示好考量下,川普就只能從外國財富動腦筋回報了。
除了「商」的部分,在霸權穩定論的大國競爭邏輯下,美國政策之新,也在於逐漸演化出重視工業,希望製造業迴流的改變。
這個觀點早在川普上臺前就已影響美國政治。從現實主義邏輯看,大國較量的實力基礎不可能只奠基於服務業,工業更是重中之重。爲了保持競爭優勢,美國也勢必要讓製造業迴流,這就讓美國從2022年起陸續制定《晶片與科學法案》與《降低通膨法案》,藉由立法手段扶植本國戰略性產業,並對中國大陸祭出高科技出口管制。此次傳說中美國政府考慮入股,就是由上述法案的補助政策切入。
從上述觀點的「新」意來看,可以預期不只對川普任內造成影響。美國的貧富差距問題來自於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只要內部無法解決,必然會持續尋求外在資源流入;霸權穩定論裡的強權競爭,除非出現戰略耐心不足情況,否則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分出勝負。
這就進入了官員面對的第二個局勢:面對不能以拖待變的美國政策及其市場,賴政府對策如何?延續「不準疑美」立場,4月6日賴針對美關稅政策提出五大因應策略,最早表態投入、配合美國市場;然而,一個政府卻有不同立場。行政院提出的「因應美國關稅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在個別產業影響評估的因應對策裡,幾乎每項都有建議拓展美國以外市場;即便是農業部方案,也包括「開拓多元市場」在內。
經濟部長不會沒看過常任文官寫的政策。但8月13日國安會高官纔跟着賴「不準疑美」訓示,指責「疑美論」是中國大陸散播的認知作戰,經濟部長又怎會講出可能往疑、甚至反美方向思考的言論呢?
官員智慧風骨,留待國人比較臺灣奇蹟時代與現今差異,但該重視的國家發展,前瞻性如何?雖然美國是臺積電重要市場,轉移方向必須謹慎爲之,但全然缺乏相當作法,僅以補助應對,這無疑是在消耗有限財政資源去填無底洞,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考慮美國政策可能的長期改變,臺灣衆多出口貨品自應早做打算。賴爲黨派立場不準疑美,也將主要資源投資、配合美國,行政院則讓企業自來申請海外設立據點補助,卻排除了大陸市場、未提及一帶一路國家的投資方向。賴政府做法滿足當下,卻未顧及前瞻性,讓人聯想起2022年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稱總統蔡英文淨零碳排政策錯誤,蔡說「2024後不是我的事」!賴政府還有下個任期要拚,這個算盤打得太早了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