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專欄-關稅戰》政府應與美溝通 ITA免關稅的豁免可能

川普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將貿易赤字視爲「國家緊急狀態」,這一舉措是法律上的創新,更反映美國對經濟安全的高度重視。對大陸、越南、臺灣分別課徵34%、46%、32%的關稅,顯示美國針對的不僅是貿易逆差,還包括這些國家長期以來透過非關稅壁壘等手段獲取的競爭優勢。這是一場關於「規則」而非「價格」的博弈,預示着全球價值鏈和貿易規則的新變革。

臺灣在此次對等關稅中首當其衝,但供應鏈的適應能力不容小覷。預期ODM業者將會開始產能轉移,甚至之前投資南美洲,如巴西等策略,現在看起來卻是最大獲益者。這些策略顯示,電子產業的投資重點將轉向「產地彈性」與「客戶轉嫁能力」。然對於高階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板卡與筆電,即使產地轉移,東南亞同樣被課徵高達26%至46%的關稅,使「避稅地轉移」策略失效。未來產能可能向墨西哥與美國本土集中,但也意味着更高的營運成本與資本支出,長期而言對ODM利潤形成壓力。政府應就資訊科技協定(ITA)的免關稅執行,想辦法與美溝通豁免可能。

半導體產品短期間雖被豁免在外,臺灣業者仍要保持警覺。如果能夠半導體關稅能夠齊一標準,而不是依照原產地課徵附加稅,臺灣半導體業者仍舊有高度競爭力。

傳統產業面對衝擊則更直接與沉重。成衣、製鞋等產業多以越南、印尼、柬埔寨爲主要生產地,分別被課徵45%、32%、49%重稅,幾乎無法透過產地轉移來避稅。對代工業者而言,只能與客戶協商分攤成本,導致終端售價上升與需求下滑的雙重打擊。

全球化正進入下一個階段,主權、供應鏈、安全與公平正被重新定義。當美國不再忍受貿易逆差與非關稅壁壘的「不對等」,而以國安名義發動關稅槓桿時,產業面臨的已不是價格競爭的問題,而是生存模式的轉型壓力。

對臺灣而言,這也是策略性選擇的起點。電子業憑藉供應鏈彈性,還有轉單與轉移產能的餘地;但傳統產業則面對更殘酷的壓縮與替代壓力。無論是東南亞工廠、墨西哥拼裝、甚至回美設廠,每一種調整都是沉重的資本支出,更是產業重新洗牌的競速賽。

我們不能只在關稅政策上被動因應,政府在國際談判上應爭取ITA豁免延伸、爭取半導體不因原產地而被差別對待的「產業關稅標準化」,企業則須思考「投資哪裡」與「產出給誰」的新策略。

下一步關鍵,不僅抵禦這波關稅浪潮,更是思考在「規則重寫」的時代,臺灣如何在不確定的全球局勢下,保持談判空間、擁有供應鏈彈性與產業競爭力。全球秩序雖然正在變動,但能快速適應與佈局的人,才能在新秩序中佔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