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癌友評估凍精卵 應有知情權

癌症存活率愈來愈高,生殖權威教授曾啓瑞強調,醫療團隊擬定年輕癌友治療計劃時,應考慮生育保存方案,適時建議凍卵、凍精。圖爲生殖中心操作流程。記者黃義書/攝影

四十五歲謝先生於四年前確診急性白血病,當時才新婚六個月的他在瞭解化療副作用,並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凍精。隔年接受骨髓移植手術,病情穩定,開始求子之路,今年七月迎獲麟兒,而成功爲人父的關鍵就在於具有正確的生育保存意識。

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創辦人曾啓瑞表示,生殖科技精進,大幅延長生育年齡,解決不孕困擾,但對於癌友來說,必須在接受化療或放射線治療前,緊急凍卵、凍精,才能保有「一線生機」,增加日後成功做人的機率。

「急性血癌來得很快,本來就想生小孩,臺灣人工生殖技術十分先進,短短兩天內完成排取精、凍精,隨後安心接受化療。」謝先生說,二○二二年二月接受骨髓移植後,情況好轉,就着手進行人工生殖療程。歷經二次試管嬰兒治療,去年妻子成功受孕,今年七月迎接寶寶誕生,「如果當時沒有生育保存意識,沒能凍精,現在應該無法體會到爲人父的喜悅。」

卅二歲陳小姐育有一子,計劃生第二胎,然今年七月確診HER2陽性乳癌第一期,得知化療等抗癌療程至少三至五年,且化療藥物可能損害卵巢功能,導致暫時或永久停經,幾經討論、評估化療後生育的可能性,她決定凍卵,「將來不一定用得着,但至少有選擇權。」

陳小姐表示,得知罹癌的那一刻,大腦閃現人生跑馬燈,心理一陣慌亂。出了診間,突然想到生育問題,一週內詢問二、三名婦科醫師,均建議凍卵、凍胚胎。她至某醫院生殖中心取了廿三顆卵,最後培養十六顆珍貴的胚胎。

國健署自二○二五年九月一日起開辦「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試辦方案」,申請院所需具備「人工生殖指定機構」與「癌症醫療品質認證醫院」等雙重資格,全臺共卅六家院所符合條件。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表示,希望「生育諮詢」能納入醫院取得「癌症診療品質認證」評估項目,讓臨牀團隊在治療過程中主動告知癌友生育保存相關資訊,給予支持,確保癌友在確診初期就能獲得完整的生育保存資訊與選擇,避免因資訊不足或時程壓力而錯失日後生育機會。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強調,醫療性生育保存最重要關鍵是「知情權」,醫療團隊應在第一時間,讓癌友擁有「知、參與、選擇」等權利,協助諮詢轉介流程。衛福部務必規畫跨院轉介的資源整合,促進醫療機構間的雙向連結,纔能有效提高醫療性生育成功率。

醫療性凍精凍卵補助現況 製表/廖靜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