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友凍卵補助上路!醫界批年齡與癌別歧視

衛福部國健署自今年9月1日起,試辦「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方案」,提供18至40歲的乳癌與血液癌症病患,提供凍卵、取精子補助。(圖本報資料照)

少子化加劇,衛福部國健署自今年9月1日起,試辦「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方案」,提供18至40歲的乳癌與血液癌症病患,提供凍卵、取精子補助。但醫界認爲,政策限定年齡與癌別,不僅造成「年齡歧視」與「癌別歧視」,也落後日、韓國許多,呼籲拿掉限制,才能真正鼓勵想生育者。國健署表示,新方案上路尚不到1個月,已經有11家人工生殖機構申請,共17例患者通過覈准,補助計劃會再進行滾動式調整。

爲讓癌友也能保有「一線生機」,國健署試辦「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方案」,補助對象資格爲,年齡限制18~40歲,癌別限定乳癌(第0期至第3期)或血液癌(白血病、淋巴癌或多發性骨髓瘤)。

奇美醫院婦產部部長、臺灣生育力保存學會發起人蔡永傑表示,罹癌年齡並非病人可選擇,例如15、16歲就罹癌的青少年,卻因未滿18歲而無法獲得補助,而同樣41歲以上病人,也被排除在外,這就是年齡歧視。且不同癌別接受化療後,同樣都會影響生殖系統,僅補助部分癌別,也不公平,這是疾病歧視!

蔡永傑指出,國際經驗顯示,癌症生育補助並不會增加太大負擔,日本長期推行不限年齡、不限癌別的補助政策,相關支出僅佔所有癌症治療補助的1%以下,但對於願意生育的病人,卻有顯著的鼓勵效果,也能因應少子化問題。

此外,蔡永傑也表示,臺灣缺乏全國生育力保存登錄資料庫,導致數據零散、無法追蹤病人生殖結果,且缺乏全國性數據支持相關政策推動,「醫生與病人都不知道有這樣的政策,導致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療、放療等治療前,生育能力被忽略。」

他指出,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中國大陸都已經成立生育力保存資料庫,日本的系統建置更是完整,英國則公開生育力保存數據,美國的癌症登錄結合生育力保存資料,可做爲醫療政策的實證基礎。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新方案上路迄今,雖尚不到1個月,已經有11家人工生殖機構申請,共17例患者通過覈准,當中有11位是24歲到40歲。執行的醫療機構,爲衛福部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數量共36家,補助計劃的適用機構還會進行滾動式調整;補助癌別也會再討論,有機會擴大適用範圍。

至於癌症登記資料,魏璽倫說,臺灣癌症登記資料庫於1979年開始建立以人口爲基礎的全國性資料系統,登記格式爲統一標準,剛好國健署的人工生殖作業系統正在更新,兩個系統有機會整合。「署內已經再討論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的癌別擴大、作業系統更新,試辦計劃剛上路,半年後會有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