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看法-以普惠金融之名》專家:三箭補破網 讓普及與安全並存
普惠金融的目標,是讓更多人享有金融服務,尤其是那些傳統上難以獲得銀行服務的族羣,但金融門檻降得愈低,詐騙集團更可能趁機鑽漏洞。圖/FreePik
隨着數位時代的進步,以及普惠金融政策的推動,民衆更容易取得金融服務,但也因此,讓詐騙案件層出不窮。政府不斷強調查緝詐騙的成效,問題依然嚴重,臺灣的表現甚至比其他國家更猖獗。政治大學金融學系教授殷乃平說,如果金管會的手,伸不進網路安全領域,自難以杜絕詐騙問題的持續衍生。
殷乃平認爲,詐騙問題之所以猖獗,關鍵在於缺乏網路專業人士追蹤與規劃對策,他建議金管會與數位發展部合作,成立專門打擊網路詐騙的小組。與此同時,臺灣與詐騙相關的法律過於寬鬆,也是詐騙集團有恃無恐的另一項原因,即便警方破獲了詐騙集團,成員服刑數年後,「出來又是一條好漢」,讓臺灣成爲詐騙組織的「試驗場」,許多詐騙手法不僅領先國際,組織化程度也更高。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楊嶽平認爲,數位化過程中,網路匿名性本來就容易助長詐騙,不全然是普惠金融的推動所造成,不過若談到要如何「補破網」,他建議可從三個方向着手,包含金融機構間的資訊共享、數位身分或實名制機制,以及主管機關協助金融機構發展AI應用,透過多方合作來降低風險。
首先是強化金融機構間的資訊共享機制。楊嶽平說,目前臺灣各家金融機構雖有防詐偵測機制,但因法規限制,跨機構間的資料交換仍受限,導致金融業者難以掌握詐騙資金流向。因此若能檢討法規,適度放寬資料共享限制,在保障隱私的前提下,建立跨機構的詐騙資訊共享平臺,讓銀行、第三方支付業者等機構,以及司法間能快速交換情報,便有機會提高偵測詐騙的效率。
金管會主導下,金融總會規劃成立的「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日前正式誕生,其中關於數位金融實務規範,建議工作圈將要啓動的「警示帳戶聯防」任務,就有資訊共享的機制,但並非所有金融機構都會在短時間內加入,真正在金融圈內落實的時間點仍待觀察。
其次,楊嶽平認爲,推動實名制與數位身分驗證有其必要性。雖然金管會早已要求金融機構執行實名制,但可擴大實名制範圍;更應考慮推動網路實名化,例如建立數位身分驗證機制,保障遠距交易的安全。而數位身分制度也仍有個資外流風險,需審慎規劃。
第三則是主管機關應挹注資源,協助金融機構發展AI防詐應用。楊嶽平指出,已有部分金融機構導入人工智慧(AI)技術來識別詐騙交易,但詐騙模式不斷進化,AI偵測系統需要大量數據、累積時間來訓練模型,單一金融機構的數據量有限,即使金融機構間組成聯盟,仍需要時間累積,識別效果仍待提升。
此外,金融機構可能對AI應用存在違法疑慮,主管機關需提供更明確的指引,明確訂定AI應用的規範,避免金融機構因法規不明確而卻步,導致防詐技術發展受限。
普惠金融的目標,是讓更多人享有金融服務,尤其是那些傳統上難以獲得銀行服務的族羣,例如低收入戶、偏鄉居民、年輕族羣等,但金融門檻降得愈低,詐騙集團更可能趁機鑽漏洞。因此如何在推動普惠金融時,加強防詐措施相當重要,讓金融普及與安全並行發展,而非滋養詐騙集團的溫牀。但這也非金管會和金融機構協力,即可遏止,應更積極的透過跨部會合作強化法規、技術和機構間的應變措施,讓普惠金融發揮其正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