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看法-以普惠金融之名》專家:法規適度鬆綁 把權力還給市場

專家表示,國外推行普惠金融時,會想辦法多提供服務,臺灣卻是以法規限制業者提供服務。圖/本報資料照片

普惠金融推動的初衷,在於要讓大衆都能平等獲得金融服務,尤其是弱勢族羣、偏鄉地區。國內目前普惠金融政策的聚焦點,擺在衝刺金融服務可及性上,導致隨着各式新興金融服務、商品推出,衍生出問題。學者認爲,普惠金融政策走到今日,重點在於如何脫離現在的架構,與未來數位網路世代結合,從教育、法規及產業服務三支箭出發,其中網路金融是最重要的環節。

包括純網銀推出、盤中零股交易制度上線、推動定期定額投資ETF等措施,都是爲了落實普惠金融。據金融研訓院2022年臺灣金融生活調查顯示,20到29歲年輕世代族羣的金融素養低落,正在擴大中,國人金融識字率未跟着提升,法規也未能與時俱進,導致普惠金融間接助長詐騙,投資人對ETF產品不夠了解卻盲目投資,純網銀則形同被扼殺。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國內純網銀從事的完全是一般銀行業務,它的存在本就不太可能成功,雖然網路銀行能有更多網路用戶、發揮空間,但在金融面沒有任何優勢。真要談發展,更該着力的是P2P借貸,只是前提得像金融業一樣,由金管會或其他主管機關予以監督。

殷乃平認爲,當前環境下的作爲,都要思考爲未來鋪路,要達到普惠金融,必須規劃一個在網路時代,大衆都能進入的大環境,而不是設了很多障礙,把未來的路堵死,普惠金融政策需要脫離現在的架構,網路金融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可惜臺灣在這塊走錯了方向。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楊嶽平指出,臺灣普惠金融跟國際情況不同,有些國家是人口多,但金融機構數量沒這麼多,臺灣反倒是overbanking(銀行家數過多),並非供給不足,真正問題出在法規。國外推行普惠金融時,會想辦法多提供服務,臺灣卻是以法規限制業者提供服務。

楊嶽平說,很多限制過度保護消費者,加上消費者權利意識很強,導致金融業者被管的太多,變成政府說沒問題纔敢做,「國家好像變成莊家,決定哪些人可以買或不能買」,事實上,應把權利還給市場,主管機關只負責管法治,有沒有過度行銷、充分揭露。

也有學者建議,普惠金融政策須同時顧及教育、法規及產業服務三面向,當業者設計新興金融商品,或爲特定的數位弱勢族羣調整商品、服務內容時,民衆使用這些工具變得更便利,有無正確的金融素養相當重要,勢必需要加強全民金融教育。政府法規也要有所調整,如金融科技要由哪個主管機關負責,確實納管;至於產業如何調整服務型態,並非放寬還款及信貸風險,而是要能確實看到弱勢族羣的需求,如此的審覈角度,或可做出些不一樣的規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