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普惠金融之名》美意遭濫用...銀行防詐總動員
民營銀行高層分析,除了全力推出好的商品,更重要的是打造「不被詐騙」的環境與教育,避免假普惠金融之名,反倒成爲詐騙的溫牀。圖/FreePik
普惠金融發展重點與問題
普惠金融常遭到誤解,原因是,普惠金融雖讓金融服務普及,但不代表就是便宜貨的代名詞,而是要提供最適合個別民衆的商品。各金融機構絞盡腦汁推出商品後多認爲,就數量而言,金融商品已經「夠了」,現在的問題是民衆的教育訓練如何落實、如何避免誤入「詐騙」,纔是現階段普惠金融的核心所在。
金融科技專家Matteo Rizzi曾說,「Fintech is not just about making money, it’s about 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金融科技不是隻爲賺錢,更是爲了讓世界變更美好),有同樣看法的金融業者,執行普惠金融的目標,是希望建立更加完善的生態環境。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金融科技與資訊安全產業碩士班主任鍾建屏分析,普惠金融最容易被誤解的一點是,它並不是「廉價金融」,而是一種「適配性金融」。許多人認爲普惠金融應該等同於低息貸款、免費理財或隨手取得或下載數位金融工具應用,然而,真正的普惠金融應該是依據不同族羣的需求,設計適合的金融商品或工具。
此外,普惠金融並不僅限於低收入族羣,而應涵蓋所有在傳統金融體系中較難獲得服務的羣體,如新創企業、農民、中小型企業等。
至於普惠金融是否會成爲詐騙缺口,鍾建屏答案是「肯定的」。數位金融服務的發展雖然降低了進入門檻,卻也讓詐騙分子有機可乘。從貸款詐騙、假投資到數位身分盜用,普惠金融產品如果缺乏嚴謹的身份驗證與風險監控機制,加上越來越多人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社羣或通訊軟體應用程式,非常容易成爲犯罪溫牀。
富邦投信董事長黃昭棠認爲,普惠金融最終應迴歸自己的投資商品組合,是否朝着投資目標邁進。將其切割爲成本最低、績效最好、網紅最推的商品組合,都不是普惠金融該有的指標。
換言之,普惠金融不單指成本最低大家都能買到,而是迴歸到投資商品能否達到你的投資目標,用最終總體資產累積的結果,來體現普惠金融的成果。
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劉宗聖從「Popular(普及性)」和「Penetration(滲透度)」,來看臺灣的普惠金融發展。他認爲,臺灣普惠金融程度不輸歐美國家,投資人在配置上有多元的選擇,未來只要資產管理業者能在「投資人教育」上多下功夫,主管機管在「投資人保護」上就可鬆綁一些,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落實健康的普惠金融發展。
目前的情況是,大衆對「普惠金融」的認知並不一致,政策推動普惠金融有得也有失,關鍵在於,推動普惠金融的「基礎工程」要夠紮實,也就是做好投資人教育。包括從發行的金融機構或資產管理公司、行銷的通路與理財專員,到主管機關與媒體的推廣,都應同步進行,且在投資管道更便利下,衍生的金融詐騙,是發展普惠金融當初想不到的「後遺症」,應在打擊金融詐騙的法令上從嚴規範。
民營銀行高層分析,銀行落實普惠金融,可從數位帳戶、電子支付、信用卡、海外債、機器人理財下手。其中,TWQR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讓各家電子支付業者可以跨平臺,讓更多民衆輕鬆使用,最大受益者就是一般人。
但現在臺灣城鄉教育差距很大,許多偏遠地區的小朋友金融知識相對薄弱,容易被騙,甚至希望一夜致富,更容易掉入陷阱,因此,除全力推出好的商品,更重要的是打造「不被詐騙」的環境與教育,避免假普惠金融之名,反倒成爲詐騙的溫牀。
公股銀高層分析,提供給投資人的教育訓練,應使投資人瞭解商品的風險、多樣性、未來性及法令宣導,並加入「反詐騙」的說明,使打擊詐騙成爲普惠金融的一環,或宣導民衆可利用信託,來保障自身財產的安全並規劃資產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