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雲鵬專欄》川普的三根軟肋

美國總統川普獨斷獨行,到處點火。(美聯社)

川普發動的貿易戰至今仍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高潮迭起。然而,大家已經普遍注意到一個現象:他一開始丟出極高的籌碼,但當情勢不利時,會逐步進行修正。

以對中國大陸的關稅爲例,川普從最初宣佈的34%「對等關稅」,持續因對方回擊而加碼到125%,但在即將實施的前夕,又宣佈豁免多項電子產品,包括手機和筆記型電腦。這些獲豁免的電子產品,是中國大陸輸美的主流產品,佔中國大陸對美出口總額接近1/4。這些產品的輸美關稅目前只有20%,也就是早先所宣佈,爲了毒品流入美國而課的額外關稅。

鬆一口氣的不是大陸廠商,是美國品牌商和幫美商代工的臺商。中國大陸對美出口的前十名廠商,有8家是臺商,另外兩家,一家是設於珠海的偉創力(美國籍的製造代工大廠),另一家是位於成都的美國筆電廠商戴爾公司。至於8家臺灣廠商,主要出口到美產品爲手機與筆記型電腦,幾乎都是代工廠。難怪在宣佈加稅後,蘋果執行長立刻致電川普,其餘電腦廠商也透過各種渠道向川普政府反映「民情」。

當然,豁免能維持多久,仍不無疑問。有白宮官員說,未來1個月要對包含半導體在內的電子產品關稅逐一檢視,併發布全盤方案。但電子產品也好,鋼鐵鋁製品、汽車也好,未來是會往更嚴峻的方向,還是會往緩和的方向走,取決於川普的主觀意識,也取決於環境條件。

在後者方面,川普應該有三個大忌諱,姑稱之爲「軟肋」。第一根軟肋是美債。2008年之前,美國公債總額大約有一半由外國政府、機構或個人持有;當時被認爲是全球最安全的資產。但隨即發生金融風暴,美國聯準會採數量寬鬆,大量放出美元,外國人開始對於美債的信心產生鬆動。

2020年,美國發生新冠疫情,聯準會再採數量寬鬆,而且無上限,也令人擔心。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美國主導凍結俄羅斯存在西方國家的資產,再次讓外國人看到了風險。就這樣,外國人一波波的減持或少買,到去年底,外國人所佔的比例已經剩下不到1/3。

但現在美國政府對舉債的需求,卻將達到歷史新高。預估今年美債將有9.2兆美元到期,而6月就有6兆多美元到期,需要舉新債來還舊債。如果外國人繼續減碼,美國機構和個人也不夠捧場的話,唯一的方法就是由聯準會購買,那就和印鈔票無異,將讓人更對美債喪失信心,長期美債的利率將攀高,於是又對償還利息不利。這個惡性循環如何避免,會讓川普傷透腦筋。

第二根軟肋是通貨膨脹。依據最新貨運統計,相較於上個月最後一週,4月第一週,也就是關稅戰正式開打的這一週,美國自中國大陸進口貨運總量下降64%。長此以往,等零售商的存貨用完,中國進口物品除被豁免的電子產品外,勢必要漲價或缺貨。至於中間產品如中國大陸製造的機械產品,面臨145%關稅,還有不管從哪裡進口的鋼鐵和鋁製品等,也面臨25%的關稅,這些都可能導致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依過去經驗,只要通貨膨脹到了零售點,人民實際感受到了,主政者的聲望就會下跌。川普應該也不會例外。

第三根軟肋是美國股市。由於ETF的普及,以及美國多數退休基金都有相當的比例投資在股市,股市的榮枯,影響一般人民的荷包。美國經濟在年初川普剛接手時,好景無限:經濟成長高、失業率低、通貨膨脹下降、企業獲益改善,美股也迭創新高。

本月初關稅戰開打,到4月8日,美股曾經下跌2成,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熊市。最近雖然小幅回升,還是比高點下降超過1成,也就是一般所說的修正。如果股市繼續不振,會對川普的政策形成壓力。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最近在一場大型銀行所舉辦的閉門聚會中說,他認爲目前美中互課的高關稅是無法長期維持的,兩邊未來會用談判達成協議,只是過程會很艱辛。我們希望這位部長對川普先生有足夠的影響力,讓關稅戰能夠早日落幕或緩解。

(作者爲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