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雲鵬專欄》通貨膨脹 日本執政黨敗選主因
日本首相石破茂7日宣佈辭去自民黨總裁。(路透)
日本石破茂首相日前宣佈辭去自民黨總裁,爲月前該黨在參院選舉中失去衆多席次的結果負責。在這一個多月的日子以來,有關他是否辭職的流言沒有停過,媒體也刊登過他有辭意,後來遭到否認。但顯然地,選舉失利對於該黨公職人員而言,的確是一個重擔,到了現在,他明確地宣佈辭職了。
該次選舉,依據選前幾乎所有媒體和民調的分析,民衆第一關心的議題就是通貨膨脹,也就是物價上漲。對於日本,物價是一個奇特的議題。日本從1990年房地產泡沫崩盤以來,經濟陷入長期的低成長,而物價則出現長期不上漲或甚至下跌的現象,也就是俗稱的「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對於消費不利。企業對於未來獲利難於預期,連帶地使薪資難以上升,人民省吃儉用,不願消費。而且那時日本還發生「資產負債表式的不景氣」,就是一般人民和企業吃了房地產大幅跌價導致淨值爲負的苦頭,大家急於償還債務:人民不願消費,企業不願投資,只能靠政府增加公共支出維持需求。因此而來的市場不振與物價下跌,雪上加霜,導致消費更加低迷。
爲了扭轉這種情形,日本中央銀行長期採取無限寬鬆的貨幣政策,甚至讓利率爲負。央行公開宣示的物價上漲目標爲每年2%,並且表明沒有達到這個目標前,寬鬆的貨幣政策將持續下去。
這樣的情形基本上持續了30年。對於日本經濟的描述,從第一個「失去的十年」(lost decade),到第二個,到第三個。大概到了2022年的下半年,日本才正式脫離通貨緊縮的困境,開始連續多月穩定出現3字頭的年通貨膨脹率,確定超越了央行的目標。該行也在去年第一季起讓利率回到正數,緩步升高,不過還是接近零。
去年各月的年通貨膨脹率,大概都在2與3%之間擺盪,但是到了接近年底,真正的通貨膨脹來了。12月的消費者物價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6%,今年元月則躍升爲4%,然後一直到選前的5月,年增率沒有低過3.5%。
米是日本主食,當米價也開始大漲時,就直接影響人民生活了。依據媒體報導,主管糧食的日本農林水產部資料顯示,光是今年5月5日到11日之間的一週,全國約1000間超市每5公斤平均米價漲到4268日圓(約新臺幣891元),比前一週增加54日圓(約新臺幣11元),而接近去年同期的兩倍。
真正的通貨膨脹來時,理論上,大衆的眼光會放在中央銀行。但很奇特的是,日本媒體和政界的注意力,好像都沒有在中央銀行。如果在美國,通貨膨脹忽然急遽上升,媒體一定會去採訪聯準會(美國的中央銀行)。在英國,發生同樣的事,媒體一定會去採訪英格蘭銀行(英國的中央銀行)。但在日本,發生通貨膨脹,媒體主要去採訪的不是中央銀行,而是詢問各政黨有何政策。
有的在野黨主張降低消費稅,從現在的10%減半,降到5%,或甚至降到零。和小黨聯合執政的最大政黨自民黨的政策爲何?不是降低消費稅,而是「設法增加薪資」與「普發現金」。這樣的政策迴應,對於一般人民而言,恐怕比不上降低消費稅:「增加薪資」是一張遠期支票,不知何時可以兌現;而普發現金是一次性的,其魅力比不上消費稅的永久性降低。當然,民衆關心的議題不止物價,還有移民政策、國際關係、關稅談判等。但是,依據報導,這些議題對民衆的重要性和物價議題而比,差距甚遠。
整體來看,物價也好,米價也好,以上的故事都令人發出長期關心走向與最新發展不符,但調整不及的感慨。長期關心物價是不是太低,一旦高物價真正來臨時,好像未能即時反應。稻米有同樣問題,政府長期關心的,是在稻米收購政策之下,稻米產量是否太多、售價是否太低導致農民收入不足,一旦反過來米價大漲,也措手不及。
(作者爲行政院前政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