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雲鵬專欄》大罷免、大和解、大升值、大禿鷹
中央銀行過去長久以來,都不會讓匯率在極短期間做如此大幅度的變動。(本報資料照片)
題目的4個大,主要是凸顯兩兩「矛盾」,也就是互不相容。前面兩個大之間的矛盾很明顯,也就是說,如果推動大罷免,又說要大和解,兩者之間是不相容的:要罷免,何必和解?要和解,何必罷免?既然有矛盾,就由人民去判斷孰是孰非、孰真孰假。
大升值和大禿鷹之間的矛盾,可能比較不容易看出,需要解釋一下。先說大升值:美元兌換臺幣的價格,在本年3月31日第一季底,爲33.1元;到了5月5日上午10時,爲29.565元。這45天之間,臺幣升值了11.2%;其中最激烈的一段,是4月30日到5月5日,收盤從32.017升到30.145,三個交易日,升值了6.2%,佔了季底到5月5日總升值的一半以上。
匯率波動,本來是正常的經濟現象,但中央銀行過去長久以來,都不會讓匯率在極短期間做如此大幅度的變動。原因很簡單,臺灣作爲小型開放經濟,匯率變動的影響極爲巨大。對出口商而言,報價和收款都用美元,但薪資和其他成本要用臺幣支付,一旦升值,利潤就縮水。有些原料來自境外,用美金支付,可以部分抵銷,但無法全部抵銷,主要因爲原料進貨付款和產品出貨收款有時間落差。
以本次匯率風暴來說,如果支付原料是在4月30前,出口收款是在5月5日之後,匯率就差了6.2%。基本上,依據彭博報導,臺灣出口廠商的毛利率,臺幣每升值1%,就下降0.5個百分點。
對匯率敏感度更大的,是壽險業者。他們本來認爲,美元是全球最強勢的貨幣,而美債是全球最安全的金融資產。他們有的有做匯率避險,但據報導只有6成,而他們手上的美元資產,據報導達到7,670 億美元,等同約20兆臺幣。
從這些情況就可以看出央行穩定(非釘住)匯率的重要性,就是在升值或貶值的期間,不改變走勢,但讓調整的步伐緩下來,讓廠商和個人都有時間,可以做相應的調整。例如升值期間,廠商可以開始調整報價,金融業者或個人可以調整資產配置的區域和幣別;貶值的時候一樣,但方向相反。對央行本身而言,穩定的作法等同高賣低買,長期而言會獲利,一如股市的國安基金。所以央行利用本身職權和資產,降低短期匯率的波動幅度,長期而言不改變趨勢,是多贏的作法:民間和央行都贏。但在這次匯率波動的期間,這樣的央行好像暫時消失了。
央行曾經在一次場合上說,這次升值絕非美方施壓,但好像有禿鷹進場。此言一出,各界好奇,紛紛尋找這個「禿鷹」究竟是誰?日前某網路媒體說,依據其本身的「調查」,這波炒匯禿鷹,其實是當年狙擊英國、香港的境外資金,也就是遭市場點名1992年狙擊英鎊,1998年相繼狙擊港幣、新臺幣的量子基金……由國際金融大鱷索羅斯創辦,此基金曾與英格蘭銀行對賭成功,獲利英鎊10億元,1997年賣空泰銖,導致亞洲金融風暴,1998年轉戰港、臺,遭到港、臺政府反擊。不過,此媒體說,對於是否真是量子基金再度狙擊新臺幣,央行並未正面證實。
看了這則報導,有點啼笑皆非。報導者不需要像從業者一樣的專業,但至少不能偏差太多,至少要問一下:任何禿鷹用空頭襲擊一個對象國,有可能是「襲擊」讓它的貨幣「升值」嗎?索羅斯襲擊英鎊,是借英鎊,然後在外匯市場賣出換成美元;泰銖也是一樣,借泰銖,在外匯市場賣出換美元。抵禦索羅斯做空的央行,必須消耗自己的美元外匯存底來保住本國貨幣的幣值。但升值剛好相反,如果央行要阻升值幅度,需要動用的是本國貨幣:央行本身就有本國貨幣的發行權,其子彈是無窮盡的。金融史上,有沒有任何一個避險基金,會借美元來買當地貨幣,「逼迫」對方的央行,讓它「升值」?應該沒有,如果有,應該已經倒閉了。
矛盾的存在,代表了隱情,代表真相有待揭露,也代表可能有難言的壓力。無論真相如何,我們希望任何施政,都應該基於誠信、基於多贏的原則。就政治而言,有了誠信可以得到長期的信任,就經濟而言,多贏會比撒手不管,讓個人和業者沒有時間調整步伐來得好。
(作者爲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