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晏民專欄-全球屏息以待對等關稅清單
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尋求統一全球關稅稅率,以避免重現戰前以競爭性貿易限制和貨幣貶值爲特徵的「以鄰爲壑」經濟政策。這一努力形成了最惠國關稅稅率,並構成了1947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以及1995年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基礎。
川普長期以來一直抱怨美國的關稅稅率低於大多數其他國家。他本次單方面對全球徵收關稅的舉動,將有效破壞最惠國待遇體系。雖然這可能爲美國帶來短期關稅稅收增加的收益,但也伴隨着諸多風險。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估計,如果川普對全球各國徵收10%的關稅,美國GDP的最大沖擊幅度將達到0.4%,且這種衝擊將持續三年;但如果對手國也對美國進行同等報復,美國GDP的最大沖擊幅度將上升至0.8%,且影響也會持續三年。
川普發動全球關稅戰的核心目標是藉此重塑全球製造與貿易體系,讓美國再次強大。同時他也將關稅當作談判籌碼,以實現美國的最大利益,包括獲取稀土、航道、晶片等戰略物資。
至於4月2日的對等關稅清單對臺灣的影響,我們認爲,由於臺商產能遍及大陸、東南亞和墨西哥,只要這些國家名列清單範圍,臺商無可避免受影響。根據我們對臺股上市櫃供應鏈的調查,目前主要產能仍集中在中國大陸,佔比達56%;其次分別在臺灣、東南亞、墨西哥和美國,佔比分別爲26%、15%、2%和1%。
本次對等關稅清單的觀察重點在於IT產品能否享有豁免;自1997年資訊科技協定(ITA)以來,資通訊、電子零組件與半導體等在全球貿易中一直是零關稅,即使是在大陸生產的電子產品,目前也在美國對中國的關稅清單中屬於豁免項目。
臺灣廠商面對高關稅下的盈餘衝擊如何?我們認爲,無論臺廠能否將關稅成本轉嫁給客戶,影響的差異僅在於短期或長期的痛苦。如果臺廠自行吸收所有關稅增加的成本,則盈餘會立即受到衝擊,這是短期的痛苦;如果臺廠能順利將成本轉嫁給客戶,而客戶也能完全轉嫁給終端消費者,最終終端需求受到衝擊後,反過來仍會影響到臺廠,這是長期的痛苦。
臺灣2024年出口至美國金額達1,163億美元,假如額外課徵10%關稅且由臺廠自行吸收,估計對臺股盈餘衝擊的幅度將達10%。另一種極端情境是,將關稅成本轉嫁給終端消費者,雖然短期盈餘不會受到衝擊,但長期而言肯定會減弱終端需求,其中價格敏感性高的智慧型手機、PC、消費性電子等的需求將顯著減少,而價格敏感性高的伺服器需求所受衝擊相對較小。
股市方面,通常利空事實發生後容易利空出盡,此將有利臺股4月份迎來一波反彈。然而如果關稅戰升級至全球性的貿易戰,則對經濟嚴重損害的利空,恐怕纔要開始。因應未來指數劇烈震盪,建議聚焦在低本益比與高殖利率兼具的相關個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