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韻採專欄》臺灣需要多元的事實查覈

在臺灣政治意識形態如此對立的環境裡,查覈機構應與媒體一樣,需要制衡與比較,才能讓多元意見合理露出,而不被單一聲音壓制。(圖/TFC 臺灣事實查覈中心)

臺灣事實查覈中心於2018年成立,旨在抑制不實資訊的負面影響,提升公衆的資訊素養,然數年下來,假新聞不但沒有消褪,反越演越烈,幾成臺灣人民生活日常,更演進成詐騙文本,讓臺灣人民飽受財務損失之苦。

其實,臺灣事實查覈中心的成立,是想透過事實查覈,裨益民主發展,只不過「事實」與「民主」皆是特定意識形態下的產物。其初期運作時,不做政治查覈,維持表面上的中立。隨着香港雨傘運動的抗中行動盪漾,該中心又接受來自與美國開發署(USAID)關係密切的開放社會基金會(Open Society Foundation, OSF)之鉅額資助,言論查覈開始擴及至軍事與國防主題,實乃認證對民進黨政府不利之訊息及中國大陸相關的假新聞,符合美方在美中角力格局下,對盟邦輸出的認知作戰、民主韌性等戰略。

臺灣另一個事實查覈組織爲自由亞洲電臺成立的亞洲事實查覈實驗室,專注在境外資訊操弄,擺明了針對大陸的政治宣傳做查覈。然因川普上臺後,刪減國務院預算,自由亞洲電臺失去經費必須關閉,亞洲事實查覈實驗室只得在今年5月底結束營運。

在這樣單邊且貧瘠的查覈土地裡,一個迥異於前兩者意識形態與做法的查覈機構——全民查假會社成立了。查假會社成立時,就摒除假中立形象,以查覈假新聞最大來源即政治人物言論與外電,還有因應covid-19的醫藥保健新聞爲主。另外,針對臺灣選舉文化特有的「假民調」現象,查假會社也是唯一進行民調數據解讀的查覈機構。今年,更將查覈觸角深入詐騙領域,透過專欄解析揭露常見手法、話術與背後運作模式,避免民衆中鏢,是衆多查覈機構中率先涉足民生經濟領域的。

經過漫長的等待,全民查假會社近日取得國際事實查覈聯盟(IFCN)的認證,成爲繼事實查覈中心與MyGoPen後,臺灣第三個IFCN成員。然情隨境遷,查假事務在臺灣似乎已退潮流,原因不在假訊息已被剷除,而是假訊息已氾濫充斥到民衆開啓自動屏蔽功能,對於過度離奇或聳動言論,已會用懷疑的眼光審視,使得須經查覈機構指認假訊息的必要性降低了。

其次,配合川普反對平臺的內容調適政策,Meta今年1月宣佈在美國境內終止與第三方事實查覈機構合作,改採「社羣筆記」制度。作爲曾經支持事實查覈最力的社羣平臺業者,Meta協助IFCN成立及常年的友情贊助,如今驟然停止引用第三方查覈,除代表查覈業務受到衝擊外,連帶的IFCN網絡的運作也可能面臨危機。目前Meta雖尚未宣佈在美國以外地區停止合作,但可預期的是,Meta不會再增加資源於第三方查覈。然在生成式AI已廣泛應用的前提下,製作與散播假訊息的成本大幅降低,凍結查覈機構的能量,無異使假訊息更加氾濫。

在如此艱難的查假氛圍下,三家國際認證的查覈機構對媒體環境又有何助益?我認爲,在臺灣政治意識形態如此對立的環境裡,查覈機構應與媒體一樣,需要制衡與比較,才能讓多元意見合理露出,而不被單一聲音壓制。透過對查覈機構產生的報告交叉比對,才能突顯彼此專長以及偏差或侷限,展開既分工又競爭的關係,助於辨認真正的假訊息,而非藉着指認假訊息成爲抗中保臺的工具。

期待臺灣事實查覈中心在擺脫掉OSF美國金主爸爸的豢養後,能夠找到自給自足的模式,同時帶來與其他查覈機構立足點的平等,更能增益查覈環境的健康。(作者爲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