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韻採專欄》寧德時代二次上市的時代意義

中國電動車電池龍頭寧德時代20日在港股首度掛牌表現亮眼。(圖/中新社)

在賴清德總統發表就職週年演說的同時,電動車(EV)的驅動者寧德時代在港交所2次上市了,當天股價溢價17%,市值增加46億美元,爲港交所今年最大宗上市案。令人驚訝的是,美國投資人被禁止購買該公司股票,不禁好奇,寧德時代到底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值得如此大動干戈?

寧德時代2024年在全球電池產量的市佔率超過1/3。在EV市場,寧德時代的鋰電池是標配,除了大陸國內車廠蔚來、理想、吉利、小米,美國福特、特斯拉,德國福斯、BMW及日本的豐田都是客戶,每3臺EV就有1臺的電池是寧德時代的。其海外營收相較於2018年的4%已成長至2024年的30%左右。

寧德時代的優勢在於生產性價比高的電池及不斷優化產品。在2次上市的前1個月,寧德時代發表超快充電池,充電時間僅5分鐘,續航力可達520公里。超快充電池將大幅降低車主充電時間,避免耗時排隊,增加購買意願,亦降低大量布建充電站的需求,降低企業成本。同時間,寧德時代亦發表鈉電池,鈉比鋰普及和便宜,亦可克服極端環境,讓EV不會死當在冰天雪地。

然參觀過寧德時代的人都會驚豔於電池與它的未來,或許如智慧手機取代相機,又如搜尋引擎取代入口網站,寧德時代可能取代如Uber的共享乘車業,甚有可能成爲新一代電廠。

在寧德時代的展示間,可以看到EV生產的模組化。寧德時代供應的不是單顆電池,而是一組組電池串接而成的底盤,再搭配控制軟體,行車人即可輕易駕駛車輛。換言之,電池底盤加智能操控,即爲EV模板,EV供應鏈因應而生:EV車廠只要向寧德時代訂製底盤,再客製化車體造型及顏色,即完成生產,這也解釋爲什麼大陸的EV製造成本如此低廉。

故EV製造在大陸與手機生產一樣,已沒有技術門檻,各家車廠比的是價格、造型、內裝與售後服務,這也是小米與華爲憑藉廣大終端客戶羣、手機韌體的Know-how與品牌,還能在一片EV紅海快速嶄露頭角的原因。

反觀臺灣業者如鴻海,雖掌握Apple供應鏈,但EV所需零件與手機不同,鴻海有的僅是代工,卻沒有發展對終端客戶的自有品牌及銷售通路,也沒有掌握手機韌體,故不具EV競爭優勢。

其次,寧德時代的智能系統已可遠端遙控EV,成爲自動駕駛(無人車),這與特斯拉的robotaxi有異曲同工之妙,皆能直接與Uber或Lyft競爭。可想而知,當寧德時代或特斯拉甩掉沉重的司機人事成本後,無人EV計程車將蔚爲風潮。

最後,配合循環經濟需求,儲能電池將是未來能源市場的主力產品之一。寧德時代的儲能服務已從2018年佔營收的1%成長至2024年的16%。除了儲能電池,寧德時代的充電站經整合後亦可爲小型電網,成爲另類電源,解決缺電問題。

然而,寧德時代並非沒有弱點,最大的難題即爲地緣政治。今年1月美國國防部將寧德時代列入黑名單,指控其與中國軍方有關聯,涉及軍火製造。隨即4月,美衆議員穆勒納爾(John Moolenaar)以寧德時代與軍方有關聯,要求摩根大通銀行及美國銀行停止承作其在香港上市之業務。這顯示繼半導體、生成式AI、EV後,電池已成爲美中貿易戰的新焦點。除了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外,川普有可能仿輝達模式,禁止美國廠商對寧德時代出口關鍵技術或設備。只不過,美國在電池領域落後大陸太多,制裁影響的層面相當有限。

(作者爲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