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國際:集成電路原產地認定方式修改爲流片地規則 國產廠商或迎來進口替代機遇期

智通財經APP獲悉,中銀國際發佈研報稱,4月11日,中國半導體協會發布緊急通知,“集成電路”原產地按照四位稅則號改變原則認定,即流片地認定爲原產地,並建議“集成電路”無論已封裝或未封裝,進口報關時的原產地以“晶圓流片工廠”所在地爲準進行申報。儘管美國半導體廠商直接對中國出口金額較小,但是他們通常在東亞、東南亞等地區有廣泛的晶圓廠和封測廠佈局。海關總署對集成電路進口原產地規則認定方式的修改可能會對中美乃至全球的半導體行業產生影響,在美國本土擁有Fab廠的半導體公司或受較大影響,中國本土集成電路廠商或迎來進口替代窗口期。

中銀國際主要觀點如下:

海關總署對集成電路進口原產地認定方式修改爲流片地規則

2025年4月11日,中國半導體協會發布緊急通知,“集成電路”原產地按照四位稅則號改變原則認定,即流片地認定爲原產地,並建議“集成電路”無論已封裝或未封裝,進口報關時的原產地以“晶圓流片工廠”所在地爲準進行申報。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24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約3856億美元,其中來自各國家或地區的進口額分別爲:中國臺灣1396億美元;韓國839億美元;馬來西亞225億美元;日本192億美元;越南139億美元;美國118億美元。

2024年中國自美國直接進口的集成電路金額約佔總進口金額的3.1%。根據Gartner數據,2024年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公司中,美國以Intel、Nvidia、Qualcomm、Micron、Broadcom、AMD、Apple佔據7席。

中銀國際認爲,美國集成電路實力依然是全球頂尖的,儘管美國半導體廠商直接對中國出口金額較小,但是他們通常在東亞、東南亞等地區有廣泛的晶圓廠和封測廠佈局,其通過中國臺灣省和韓國、馬來西亞、日本、越南等國家或地區間接對中國出口金額較大。海關總署對集成電路進口原產地規則認定方式的修改可能會對中美乃至全球的半導體行業產生影響。

在美國本土擁有Fab廠的半導體公司或受較大影響

根據半導體地圖、聯動企業實驗室等信息,在美國本土擁有晶圓廠的半導體廠商包括:1)Intel,英特爾的晶圓廠主要分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俄勒岡州等,其產品以CPU芯片爲主;2)Micron,美光的晶圓廠主要分佈在愛達荷州、猶他州、弗吉尼亞州,其產品以DRAM和Nand芯片爲主;3)TI,德州儀器的晶圓廠主要分佈在得克薩斯州、猶他州、緬因州,其產品以模擬芯片爲主。

4)ADI,亞德諾半導體的晶圓廠主要分佈在華盛頓州、俄勒岡州、馬薩諸塞州,其產品以模擬芯片爲主;5)Microchip,微芯科技的晶圓廠主要分佈在亞利桑那州、俄勒岡州、科羅拉多州、馬薩諸塞州,其產品以模擬和MCU芯片爲主;6)ON Semiconductor,安森美的晶圓廠主要分佈在愛達荷州、俄勒岡州、亞利桑那州,其產品以功率器件、CIS、電源IC芯片爲主。

7)Skyworks,思佳訊的晶圓廠主要分佈在馬薩諸塞州、亞利桑那州,其產品以射頻芯片爲主;8)Qorvo,威訊聯合的晶圓廠主要分佈在北卡羅來納州、佛羅里達州、得克薩斯州,其產品以射頻芯片爲主;9)其他美國半導體公司。

中銀國際認爲,上述在美國本土有晶圓廠的半導體公司受中國集成電路關稅政策變化影響相對較大,同時其也可以通過在臺積電、聯電、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晶圓廠流片來降低影響。Nvidia、AMD、Qualcomm、Broadcom、Marvell等fabless公司受中國集成電路關稅政策變化影響相對較小,其本身直接在臺積電、聯電等晶圓廠流片。

中國本土集成電路廠商或迎來進口替代窗口期

中銀國際認爲,本次海關總署對集成電路進口原產地規則認定方式的修改帶來的影響包括:1)Intel的CPU漲價,AMD和國產廠商海光信息、龍芯中科的CPU產品受益(性價比提升,並協同漲價,下同);2)Micron的存儲芯片漲價,三星、SK海力士、長鑫存儲、長江存儲的存儲產品受益;3)TI、ADI、Microchip、ON Semiconductor的模擬和MCU產品漲價,聖邦股份、思瑞浦、納芯微、芯海科技等國產廠商的模擬和MCU產品受益。

4)Skyworks和Qorvo的射頻產品漲價,卓勝微、唯捷創芯、慧智微等國產廠商的射頻芯片受益;5)美國本土半導體廠商或轉單臺積電、聯電、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晶圓廠來降低關稅政策變化的影響;6)其他可能受益的半導體產品。

標的方面

建議關注:中芯國際(688981.SH)、華虹公司(688347.SH)、海光信息(688041.SH)、龍芯中科(688047.SH)、寒武紀(688256.SH)、盛科通信(688702.SH)、安路科技(688107.SH)、復旦微電(688385.SH)、紫光國微(002049.SZ)、聖邦股份(300661.SZ)、思瑞浦(688536.SH)、納芯微(688052.SH)、芯海科技(688595.SH)、龍迅股份(688486.SH)、兆易創新(603986.SH)、中穎電子(300327.SZ)、士蘭微(600460.SH)、卓勝微(300782.SZ)、唯捷創芯(688153.SH)、慧智微(688512.SH)等。

風險因素

全球經濟下行。貿易政策變化。科技創新不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