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新變數!中祭半導體原產地認定新規則
綜合港媒報導,分析指出,在中國對美國加徵關稅後,原本以爲原產地認定如果按照封測地來算,美國的半導體產品就容易繞開關稅,但如果現在按晶圓流片(即試生產)工廠來認定,對於可以被中國國產替代的美資IDM廠商而言,他們的產品在價格上將無法與國產貨競爭。
上述通知引發市場憧憬中國國產晶片會更具競爭力,11日中國半導體股價表現強勢,中芯彈升5.9%;華虹飆14.1%;晶門半導體漲5.1%。
美國和中國之間加徵關稅,爲半導體行業帶來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其中包括如何界定晶片產品的原產地,直接關乎哪些商品會受到加徵關稅的影響。該協會發布通知稱,根據海關總署的相關規定,積體電路原產地按照四位稅則號改變原則認定,即流片地認定爲原產地。
晶片製造過程通常分爲晶圓製造與封裝測試兩個階段。以美國德州儀器爲例,雖然其晶圓廠大部分佈局在美國本土,但封測工廠則來自墨西哥、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這意味着其晶片往往會涉及多個國家或地區參與生產。
路透引述行業人士稱,以往從國外進口晶片到中國國內,在報關時主要看原產地證明(COO),而部分晶片廠商用的COO是封測所在地。對於一些基於流片地而被認定爲原產地爲美國的模擬晶片產品而言,中國大加關稅後價格優勢降低,這對於能夠就這部分產品進行國產替代的本土公司而言,將是利好消息。
第一財經報導,發佈「原產地」認定規則後,部分在美國流片生產的半導體產品可能因關稅漲價,模擬晶片需求料轉移至中國。報導引述業內人士說,不少美系晶片公司的新增訂單都已暫停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