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流片地即原產地”規則再明確!美系大廠產能轉移難 國產進程加速信號已現?
《科創板日報》4月12日訊(記者 郭輝)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4月11日向其會員單位發文,強調進口芯片關於原產地的報關原則。
根據海關總署的相關規定,“集成電路”原產地按照四位稅則號改變原則認定,即流片地認定爲原產地。對此,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建議,“集成電路”無論已封裝或未封裝,進口報關時的原產地以“晶圓流片工廠”所在地爲準進行申報。
《科創板日報》記者關注到,該文發佈後,市場對其進行多種解讀,且其中不乏部分誤讀。
羣智諮詢(Sigmaintell)半導體事業部資深分析師楊聖心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表示,“四位稅則號改變原則”,也叫“稅則改變(CTC)方法”,指的是原產地認定時,要看該商品是在哪一步稅則號變更爲報關時的類型(例如,在流片階段從裸硅片變成未封裝芯片)。事實上,我國海關對芯片原產地的這一認定標準並沒有發生變更。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一名匿名人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4月11日其官方平臺發佈的關於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並非日前發佈的新政。
該人士稱,中國長期以來作爲集成電路的進口國,堅持零關稅,爲全球半導體產業可持續化發展和創新貢獻巨大。但隨着目前全球化貿易體系被單方面打破,這次推文是通過了解我國政府早已明確的相關規定,幫助行業統一認識,依規開展業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貨物原產地條例》第三條,完全在一個國家(地區)獲得的貨物,以該國(地區)爲原產地;兩個以上國家(地區)參與生產的貨物,以最後完成實質性改變的國家(地區)爲原產地。
該條例第六條則提到,第三條規定的實質性改變的確定標準,以稅則歸類改變爲基本標準;稅則歸類改變不能反映實質性改變的,以從價百分比、製造或者加工工序等爲補充標準。具體標準由海關總署會同商務部制定。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標準之前已經存在了一段時期,但實際我國過去對進口芯片的原產地認定比較隨意,企業按照設計、流片、封測申報的情況都存在。比如有不少海外大廠選擇將封測產能設置在東南亞市場。在明確流片代工地即原產地後,這些廠商可能無法通過封裝測試等環節來認定原產地。
隨着在非常規貿易關稅政策下,行業對進口芯片原產地認定標準進行再次明確,A股市場迅速做出反應。
在4月11日,半導體板塊掀漲停潮。科創板16只個股漲幅超15%,其中唯捷創芯、晶華微、納芯微、思瑞浦、美芯晟漲停,華虹公司漲超19%,傑華特、晶豐明源、龍迅股份、華峰測控漲超14%。
一家國內晶圓廠人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稱,這次國際關稅政策的出臺,看下來預計國內模擬芯片受益最多,其次還包括華虹半導體等模擬平臺比較豐富的晶圓代工廠。
對於其中的原因,一家國內細分模擬芯片龍頭負責人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表示,對於高端模擬芯片而言,芯片設計往往需要與製造工藝高度結合,因此以美國德州儀器等海外大廠爲例,通常製造環節以其自有或美國本土晶圓產線供應爲主,短期內或難以向外轉移製造產能。預計相關產品供需方受影響較大,國產方案需求會有所提升。
羣智諮詢楊聖心進一步補充道,從產業鏈結構看,流片在美國,而芯片銷售給中國大陸客戶的廠商,除了德州儀器,還包括英特爾、安森美、美光等,預計將受關稅政策更多影響。如只針對關稅問題在中國大陸佈局產能,從成本、建設週期、政策風險角度考慮均不理想,企業因爲短期政策波動遷移產業鏈的風險過高,實施可能性很小。
有模擬芯片廠商人士表示,儘管短期內由於市場大環境變化激烈,企業業務端還在觀察下游反應,難以對需求端的變化輕易下定結論,但長期來看對國內芯片企業發展而言,國產自主可控加速應該是大趨勢、大機會。
有中國大陸晶圓廠人士表示,對於北美等境外市場客戶,他們一直有在努力爭取,在市場機會出現以後,也更有動力去做相關客戶的業務。而針對政策風險,行業未來以多開發客戶、加快產品開發、穩步提高產能等動作爲主。另外,從下游客戶動作來看,暫時未出現緊急補單或壓價等市場動作,“大家都在觀望,也許要不了多久就會看到一些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