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延攬世界頂尖人才 力拚新措施今年上路

中央研究院首屆中研學術大會(AS Conferences)30日隆重登場,中研院長廖俊智主持,並以「解鎖中研院:理念、策略、及近期成果」爲題,發表專題演講。圖/陳碧芬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表示,「中研院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做到世界第一」,中研院以「雄心善智」爲驅動力,訂定三大發展願景:成就全球頂尖研究、善盡社會關鍵責任、延攬培育卓越人才,並秉持「考覈及獎勵要與目標一致」的策略方向,持續設計新的考覈獎勵、人才延攬、計劃審查等制度。

中央研究院首屆中研學術大會(AS Conferences)30日隆重登場,本週持續4天進行、舉辦16場專題演講、56場平行會議,目的在展現中研院研究成果、促進跨域交流、增進社羣歸屬感(sense of community),議題涵蓋神經退化疾病與癌症的分子機制,到比特幣與區塊鏈,再到全球地緣政治與超低生育率的社會現象,展現中研院對科學探索的前瞻視野,並回應當前社會的難題並探詢解決之道。此項活動開放邀請中研院所有成員參與,廖俊智說,這是跨領域相互認識的機會,足以比擬中研院每年爲學生民衆舉辦的「院區開放參觀活動」OPEN HOUSE。

人才延攬部份,中研院着重於攻下世界頂級人才來臺。廖俊智透露,中研院目前正研擬「人事雙箭」方案,第一箭是以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待遇及研究資源,延攬具發展潛力的「非長聘」卓越研究學者,提供「5+5年的聘期」,享有正式編制研究人員多數的權利與義務,期待此類研究人員以10年時間發揮研究潛能,貢獻本院,併爲其下一階段職涯奠基。

第二箭爲「二次長聘」,廖俊智說,爲激發資深研究員投入長期研究規劃,於60至63歲期間可提早申請特殊延長服務,審查通過後可一次聘任至70歲,再創研究高峰。至於此類人才的薪資,中研院目前規劃可到現行薪資的倍數,亦會考量其原任職或擬求職單位的薪資水準及資源來決定,以積極爭取優秀人才來臺。

上述兩項新措施將於7月10日的中研院院務會議正式討論。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總會執行秘書邱繼輝表示,提議若是通過,後續仍有些法規需要修改,今年應有機會正式實施,但因人才對象是與國際學界競爭,明年纔可能延攬到臺。

培育博士生亦是中研院的人才策略之一。廖俊智表示,爲提升學生就讀博士班的意願,2023年提高博士生獎學金至每月4至5萬元;2024年設置「人文社會博士生菁英獎學金」,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的報名人數及實際報到率在隔年顯著提升,亦啓動「與國外大學合作培育國際博士生」(TIGP-X)計劃,目前已有15名歐洲、5名美洲及14名亞洲國際生。

近期因應美國對於國際學生入學政策的變動,中研院更推動「菁英博士生快速入學試行計劃」,讓更多優秀人才選擇在臺深造,短短一個月內就通過19件。此外也促成研究人員專業加給、大學教授學術研究加給提高15%,新設「中研學者」計劃,延攬大學優秀中生代教授,給予優厚的研究經費,併合聘至中研院。

廖俊智表示,爲達成全球頂尖研究,中研院積極鼓勵以探索、好奇及問題爲導向的自發性計劃。近年中研院研究人員發表於《細胞》(Cell)、《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等國際頂級期刊的論文篇數顯著成長。人文社會科學組亦出版多本專書、論文集,成果豐碩。爲以頂尖研究善盡關鍵社會責任,中研院並推動任務導向研究,包含量子電腦、淨零科技、核酸治療等,實踐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的垂直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