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星微技術重啓IPO輔導 擬衝刺科創板 創始人爲“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

《科創板日報》8月12日訊(記者 黃修眉) 前次IPO撤單近五年後,中星微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星微技術”)再度啓動上市輔導,擬衝刺科創板,輔導機構爲中國銀河證券。

中星微技術成立於2007年4月3日,註冊資本約5.66億元,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總經理爲張韻東,其是 “星光中國芯工程” 副總指揮。該公司控股股東系堆龍中星微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0.24%。

中星微技術是在數字感知領域擁有國際領先AI芯片設計技術和新一代AI視覺技術的高科技企業,其參與制定國家、國際標準體系,提供自主可控核心知識產權、芯片、產品、方案及承擔國家重大戰略工程,曾兩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星微技術亦曾擬刺上市。中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小K注:中星微技術曾用名)於2018年向證監會申報IPO,2020年7月平移至深交所創業板審覈,並於2020年12月撤回申請文件,深交所終止其申請審覈。

曾多次研發全國首顆相關芯片

中星微技術前身曾於2005年11月15日在納斯達克上市,彼時上市主體爲開曼中星微,成爲首家登陸美股的中國芯片設計企業,市值一度突破20億美元。

但受行業週期和估值波動影響,其最終於2015年以29.34億元人民幣估值完成私有化退市,此後便尋求在A股上市至今。

中星微技術官網顯示,該公司核心技術源自“星光中國芯工程”——該工程由創始人鄧中翰於1999年發起,歷時十餘年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星光”系列芯片。

中星微技術曾多次研發我國曆史上首顆相關芯片。

其中,2001年研發中國第一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百萬門級超大規模數字多媒體芯片“星光一號”,徹底結束中國無“芯”的歷史。

2005年,“星光”數字多媒體芯片佔領了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全球市場份額的6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

2016年,星光中國芯工程團隊推出中國首款具備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的NPU芯片“星光智能一號”;2010年,首款基於公共安全SAVC國家標準1.0的芯片誕生;2012年,發佈全球首顆視頻監控星光級超低照度圖像傳感器。

2021年9月,在北京中關村論壇發佈第一顆多核異構處理器“星光摩爾一號”,是人工智能芯片領域重要突破。

2025年4月,在福州舉行的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中星微技術宣佈其最新一代AI芯片“星光智能五號”成功運行Deepseek 7B/8B/16B大模型。

該芯片成爲首款全自主可控的能夠單芯片實現通用語言大模型和視覺大模型同時運行的嵌入式AI芯片,且8顆芯片聯合部署可支持“滿血版”671B參數DeepSeek大模型和視覺大模型運行。

據介紹,“星光智能五號”基於國產工藝製程,採用中星微技術自研的通用多核異構GP-XPU架構,比CPU+GPU架構在運行效率、實時性、性價比和安全性等方面大幅提升。

創始人爲“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

中星微技術創始人爲 “星光中國芯工程” 總指揮鄧中翰。這位1968年出生於南京的科學家,1997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子工程博士、物理學碩士、經濟學碩士“三學位”,曾在IBM和硅谷芯片企業任職。

1999年,鄧中翰等一批海外博士企業家在國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投資支持下,帶領團隊承擔並啓動了“星光中國芯工程”,創立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

鄧中翰亦擔任“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至今,並同時任職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中星微集成電路設計研發中心理事長。其於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同年獲得“2005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及年度人物大獎”。

歷史公開報道顯示,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成立當年,財政部對其投資1000萬元。這是我國國有資本進行的第一筆風險投資,政府並不干涉企業的日常運營,這也被視作“硅谷模式”在中國的落地,也爲後來的國家大基金投資開創了成功先例。

(圖:鄧中翰;圖源:中星微技術官網)

從目前股權結構來看,堆龍中星微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爲中星微技術控股股東,持有該公司20.24%股份。國有資本粵科金融集團、鼎暉投資、國有資本國新科創基金分別持有該公司5.9634%、5.218%、4.4726%股份,爲該公司第四至第六位股東。

融資歷程方面,中星微技術僅在2016年3月完成一輪融資,總共12家投資機構參投,包括:翔御資本、中芯聚源、鼎暉投資、國新科創基金、久友資本、粵科金融集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