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意向訂單支撐 川機器人啓動科創板IPO輔導
7月30日晚間,四川天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川機器人)發佈公告稱,公司與華安證券於7月25日簽署《四川天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與華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之輔導協議》,四川證監局於7月30日對輔導備案材料予以受理,公司自7月30日起進入輔導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川機器人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輔導券商爲華安證券。
2015年底在新三板掛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期,人形機器人企業密集奔赴資本市場,年內至少有13家機器人公司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A股方面,宇樹科技在浙江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不過尚未披露上市板塊;7月8日晚間,科創板公司上緯新材發佈公告稱,智元機器人通過公司及核心團隊共同出資設立的持股平臺,以協議轉讓和要約收購的方式取得公司控制權,至少收購63.62%股份,至多收購66.99%股份,總交易價格最高達21億元。
不過,與近幾年才成立的機器人公司相比,川機器人早已是二級市場的熟面孔。公司成立於2012年7月,位於四川省綿陽高新區,2015年底在新三板掛牌,現爲新三板創新層企業。
財務數據顯示,川機器人營收規模並不大。2022~2024年,公司營收分別爲2382.92萬元、2139.26萬元和2991萬元,最近3年複合增長率爲12.03%。同期,公司歸母淨利潤分別爲-483.51萬元、-1867.93萬元和-1427.32萬元。此外,川機器人2015~2024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僅新三板掛牌前的2014年盈利36.63萬元。
天眼查數據顯示,在新三板掛牌前,川機器人已完成兩輪融資,均由金慧豐投資獨家領投。在新三板掛牌後,川機器人分別於2016年7月12日和2022年4月1日完成2395.3萬元和1014萬元兩輪定增,引入國海證券、華源證券等機構投資者。
公司官網顯示,川機器人是由胡天鏈率領的創業團隊孵化而來的高科技企業,該團隊曾在胡天鏈帶領下,斬獲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國內冠軍、國際亞軍及技術獎。川機器人還是綿陽市首家以自主研製機器人作爲主營業務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四川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綿陽市企業技術中心,公司總專利數超150項。未來公司將重點構建以人形機器人爲主導、以諧波減速機爲支撐、以超輕量協作機器人、一體化關節、軸承耐磨強化塗層技術等爲新增長點的產品佈局。
記者在川機器人官網發現,公司有包括人形機器人高級算法控制、機械設計等重要崗位正在招聘,其中,人形機器人高級算法控制這一崗位的學歷要求爲博士,薪資範疇爲40萬~70萬元(13薪)。
主產品國內市佔率排前五
輔導備案報告顯示,川機器人無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爲胡天鏈,一致行動人爲胡天鏈、吳健、陳剛、唐皇、蔣明、羅乾又、嶽志斌、宋治慧、田榮、顏進,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比例爲48.53%。
從當前業務上看,川機器人主要提供高科技、低成本、質量可靠的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以及基於機器人本體的智能製造系統整體解決方案,最終實現仿生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的生產與應用。
在具體產品上,川機器人主營諧波減速機等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協作機器人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公開資料顯示,川機器人諧波減速機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排名前五,單就國產品牌而言,川機器人位列前三。
川機器人的諧波減速機主要用於SCARA機器人、協作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在人形機器人方面,川機器人的核心產品爲T1 PRO。該款機器人共81個自由度(含10個被動自由度),身高約1.6米,其諧波減速機、超輕量一體化關節等都已實現全產業鏈自產自研。
值得一提的是,川機器人還入選四川省首批標誌性產品鏈主企業名單。2025年5月,川機器人發佈公告稱,2024年,四川省首批遴選“60+10”個標誌性產品(60個標誌性產品+10個未來產品)予以培育推進,公司的人形機器人入選10個未來產品,列爲首批標誌性產品鏈主企業(單位)名單。
在2025年3月召開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中興通訊與川機器人合作的“Tina”人形機器人首次亮相。現場視頻顯示,Tina能與參觀者進行語音對話,還能進行主動迎賓、贈送禮物等任務的執行,展示出高度交互性和智能性。
除了中興通訊,川機器人還與多家A股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並在研發、生產等維度展開合作。
7月25日,川機器人發佈公告稱,公司與利和興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本着互惠互利、實現雙贏的目標,利用自身優勢,共享市場資源和渠道,共同推進機器人自動化製造與檢測,推動機器人在製造企業的落地應用,實現雙方產品市場佔有率的快速提升。
對此,川機器人有關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因爲公司2025年和2026年會跟大客戶有兩個意向訂單,其中包括大概1000臺、總價值4億元的人形機器人意向訂單。這也是爲什麼我們現在開始做(科創板上市)輔導。在2024年年報披露的前五大客戶裡,就有一個是上述客戶。”
“有了這兩個意向訂單的支撐,我們纔敢啓動科創板上市輔導。而不是說我們把單子簽下來以後再輔導,現在都是打了提前量。”該有關人士對記者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