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二戰歷史 衝擊國際秩序

(圖/美聯社)

俄羅斯即將舉行「勝利日」閱兵,中國、巴西、越南、北韓與上合組織中亞多國領袖出席。原訂參加的印度總理莫迪因印巴衝突升高取消出席,但他再度邀請普丁總統訪印,獲得同意。

冷戰結束後,俄國堅持比照蘇聯時代,在每年5月9日慶祝納粹德國投降,蘇軍當年的裝備和國旗通過紅場,紀念超過2千萬軍民死傷的代價收復失土。今年川普總統也宣佈要辦閱兵紀念美國陸軍成立250年。250年前「大陸會議」於6月14日決議成立「大陸軍」,這天正巧是川普生日。這位自稱美國開國以來最偉大的總統,要在這一偉大日子辦理數十年未見的美國閱兵,也算有體面的理由。

經常對普丁權勢流露羨慕之情的川普,又說要把5月8日(德國投降的歐洲時間)改爲美國二戰勝利日,把11月11日美國退伍軍人節改爲美國一戰勝利日,理由是兩次大戰都是華府居首功。其實兩次大戰美國「中途參戰」固然重要,也就是美國沒有急着「第一時間」馳援被侵略國,更是美國領導戰後「美利堅和平」的關鍵。但川普何不選擇整個二戰結束的9月2日,即「對日戰爭勝利日」(V-J Day)爲二戰勝利日?

誅心論者會結合3月底防長赫格塞斯訪日,在「硫磺島榮譽重逢儀式」發表的評論。他認爲「硫磺島之戰體現了我們共同的戰士精神、對國家的忠誠以及對英勇先輩的敬仰。」亦即對美方當前戰略需要而言,固然要搶奪俄式勝利日的光彩,更要兼顧強化美日同盟以制衡中國崛起。

其實柯林頓、小布希都曾分別出席1995年與2005年莫斯科的閱兵,間接肯定俄方紀念衛國戰爭勝利日的正當性。畢竟牽制最多地面德軍、首先攻陷柏林的是蘇軍。但華府打算新制訂德國投降日爲「二戰勝利日」,似乎有意淡化自己在日本首度使用核武器,導致日本投降的歷史。這有助於淡化對美國使用核武的批判,也有將太平洋戰爭排除出二戰歷史,成爲一個因日方偷襲珍珠港,導致美日衝突作爲孤立事件的潛藏效果,爲更加「去二戰化」的美日關係鋪路。證諸戰後東京裁判的諸多權宜,與舊金山合約刻意「未完成」的包括日俄「北方四島」與臺灣議題的伏筆,其實太平洋戰爭法律上的結論,遠比今日兩德都已經統一的歐洲領土和秩序,更加沒有凝固。

部分人士繼續提倡各種「地位未定」,聲稱戰後才建政的「新中國」當年非參戰方,還以「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否定國際法律義務,自無權對戰前之事置喙。未來西方主流史觀若修正成「二戰隨希特勒自殺結束」,太平洋戰場則終局未定,目前只是「終戰」,延續到聯大2758號決議處理的「中國代表權」,與臺灣「當時」是否是「中國」的領土似無關連等,恐怕不令人意外。由此而論,政黨輪替後國內高層紀念日本簽署降書的軍人節,除慰勉官兵守護民主,從無批判兩次大戰的侵略。現在卻突然要「紀念歐戰」,討伐侵略擴張,或亦是呼應華府重組論述,以服務新的戰略目標。

蘇德在東歐交戰,紅軍遭揭露的暴行記錄無數,但蘇聯確是擊敗德國不可或缺的力量。日德有軸心盟約,美國更不可能在德軍投降後,脫離盟國單獨與日本媾和。所以整個二戰的歐戰與太平洋戰場歷史不可分割。但今人出於「時過境遷」的諸多歷史修正主義操作,恐最終導致戰後「大國一致」、以聯合國體系爲最低共識的國際秩序的解體。那麼以「美國再次偉大」的敘事和制度爲新中心的川普新秩序會更加繁榮安定嗎?筆者不敢樂觀。(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