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塑造更公平的國際經貿秩序

旺報社評

美國與大陸關稅談判達成初步協議,雙方大幅暫緩對彼此加徵的新關稅,緊繃的情勢獲得喘息的機會。不過,風暴並未消失,未來無論是美中之間的會商,或包括臺灣在內所有國家對美的談判,都將是複雜的動態博弈過程,可能出現一再的反覆。從美中日內瓦會談過程可以看出,想獲得美國的尊重,既要敢衝,也要能見好就收。

美中談判超出外界預期

美中日內瓦聯合聲明顯然超出外界的預期,雙方若能信守承諾,將關稅維持在合理、雙方可承受的範圍,將大爲緩解全球供應鏈中斷和貿易停滯的風險。但美中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這次的聯合聲明更像是暫時的「停火協議」而非「和平條約」。

而且,川普不確定的作風,在這一輪較量中表現得更爲明顯。在其第一任期,美中歷經近兩年互加關稅後,終於在2020年初簽署「第一階段協定」,但後來因疫情肆虐、川普落選等因素未能完全落實執行,美中對立問題更嚴重。未來90天雙方的磋商將是關鍵期,川普團隊中的貿易鷹派可能藉美中結構性矛盾施壓,川普能否平衡內部壓力和政治利益也很不確定,可以確定的是美國的國際信譽度已被削弱。

從根本上來說,對美談判的實質性進展,與談判各方的經濟韌性相關。美中日內瓦會談前,川普堅稱關稅將令美國更強大,大陸則宣稱奉陪到底,但雙方均感受到來自市場、企業和民衆的壓力。關稅戰的不確定性使美國經濟出現3年來首次收縮,西海岸的大陸貨船數一度「歸零」,長期依賴「中國製造」的行業可能面臨供應鏈崩潰。美國感恩節、聖誕季的訂單已要下定,如果屆時美國超商貨架上真的空空如也,川普及共和黨將在期中選舉面臨嚴峻挑戰。

大陸同樣也承受壓力。新公佈的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續第3個月下滑,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創6個月以來最大跌幅,出口企業貨物積壓嚴重,甚至有小公司老闆在小紅書上「出口轉內銷」。

可以看出,對美談判的底氣在於修煉好「內功」,要在國際供應鏈中無法被替代,讓對手在以關稅和脫鉤威脅時有所顧忌。

同時,對美談判的實質性進展也與策略的選擇相關。在美中日內瓦會談前,美國與英國就部分商品的關稅達成協議,英國以開放美國食品和農產品進口,交換美國降低或取消對英國汽車、鋼鋁產品的關稅,美國試圖以此爲樣本,卻也暴露了其10%關稅的談判底牌。

在美中日內瓦聯合聲明發佈當天,日本首相石破茂也再度強硬表示,將繼續尋求完全的豁免。此前一天,美中發佈消息稱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時,石破茂即表態,不急於跟美國達成協議,把達成協議時間從6月延後爲7月。此外,印度也向WTO提交文件,考慮對美國徵收反制關稅。

舊國際經貿秩序已打破

在川普向全球發起對等關稅攻勢後,大陸是第一個採取反制措施的國家。從目前的效果來看,這種堅決態度爲其贏得了尊重,也給其他國家對美談判提供了籌碼。臺灣、日本、韓國、歐盟等美國主要交易夥伴,對美都擁有龐大的順差,但在安全問題上都依賴美國,這正是川普對東亞國家自信滿滿原因所在。面對川普「交易的藝術」,我們也要運用「談判的藝術」,抱團取暖。

巴西總統魯拉正在大陸訪問,他是參加「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政要之一,這是大陸與南方國家共同抵禦美國單邊主義作風,共構21世紀貿易全球化又一次的努力。拉美和加勒比地區一向被稱爲美國後花園,在美中貿易戰開打後,巴西已逐漸取代美國成爲大陸大豆、牛肉的主要進口國。

20世紀美國建構的全球化,造成「貿易逆差、金融順差」的扭曲平衡,已難以爲繼,川普發動貿易戰、關稅戰,打破了舊國際經貿秩序。世界各國在爭取對美談判最優結果的同時,更緊迫之事,是塑造新的國際經貿秩序,即在WTO框架下協商修訂制度,打破非關稅壁壘,促使經濟要素更自由流通和公平競爭,讓21世紀貿易全球化更公平、更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