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成立主權基金 先解決信任危機

中國時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520談話明確指示臺灣要設立主權基金,引發市場連日來諸多討論。平心而論,臺灣有資金能力亦有經濟實力成立主權基金,在目前全球市場變數增加的環境下,成立主權基金也確有必要,但臺灣主權基金要能順利問世且發揮效果,除了規模、財源和投資管理方式等基本框架須妥適研議,成敗關鍵其實仍在最基礎的信任問題。

財源從何來 挑戰重重

主權基金在國際間有明確的定義,且單就「主權」兩字,即可彰顯它和一般政府退休基金或是產業發展基金的定位截然不同。主權基金的目標是在替全民創造更多財富,但其在國際間的投資地位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臉面,算是經濟實力的一種延伸;另一方面,主權基金在全世界投資,必要時也可以用股權說話,成爲臺灣企業和金融市場另類的保護傘。

臺灣要成立主權基金,第一個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規模和財源,以「航母」等級的全球前五大主權基金規模均高於1兆美元來看,臺灣主權基金規模如果太小,進入國際投資市場的大海中猶如滄海一粟,不要說發揮影響力和提供產業後盾,連在市場波動時能不能自保都不太好說。

臺灣主權基金規模少說不能低於1千億美元,才能算堪用。這個數字換算新臺幣近3兆元,約當外匯存底的15%,大概已是央行可容忍外匯存底有償撥用比重的臨界點,也是多數民衆可接受歲計賸挪用和舉債的極限邊緣。府院強力催生下,財政部或央行就算咬牙也必定要替主權基金提供第一桶金,但孩子若先天不足,之後要靠後天調養到身強體壯,恐非易事。

其次是主權基金的投資機制和主管機關。目前來看,央行和財政部對擔任主權基金的管理機關都興趣缺缺,國發會態度則是曖昧不明,背後的原因在於,臺灣的主權基金如果沒辦法像國外尊重專業、具有獨立性,而是要服膺在政府的指示下投資,那麼不論哪個單位成爲主權基金的管理機關都註定會是冤大頭,除了投資可能綁手綁腳,出事時更鐵定要揹鍋。

主權基金的人事、預算及組織均具高度特殊性,臺灣現行人事法規、國營事業管理法、預算法等尚無法因應相關需求,且觀察多數已開發國家都是以專法規範主權基金設立及運作,臺灣若要成立主權基金,勢必要先訂立專法,先不論近期大罷免引發朝野更加對立之勢,如何研訂出符合行政院意旨又能讓立法院信任的專法,看起來也是不可能的任務。

政府小金庫 討好美國

尤其是主權基金之議在過去幾任總統任內有過多次討論,最後都不了了之,前屆立法院也曾有立委提案設立主權基金,當時的政院同樣不以爲意。近期,內有行政院就《財劃法》和總預算提出釋憲,外有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使得政府此刻提出設立主權基金,被解讀爲是賴清德政府自設小金庫和用來討好美國、強化對美投資的另一陽謀。

主權基金專法制定涉及的財源、投資方式、管理機關等都是技術問題,就算有難度,不至於無法解決。但主權基金的信任度是核心問題,畢竟主權基金資金來自全民,如果政府沒辦法明確交代主權基金成立宗旨、運用原則和投資方向,不受信任的主權基金將註定難以成功,除了各機關大推皮球,後續立法及監督時引發的對立也是無法避免。

特別是各國主權基金在國際金融市場行走,除了在金融風暴時保家衛國,更多時候代表的是一國富裕的經濟實力、縝密的投資判斷和高度專業的操作技巧,同時也會反映一國的政策價值觀,例如部分主權基金已納入ESG和道德投資,這是主權基金在追求高收益之餘,和禿鷹大鱷最顯著的差異,也是主權基金絕對不能淪爲掌權者政治工具最大的理由。

就事論事,沒有人反對臺灣成立主權基金;但不可諱言,不論是四大基金過去的操作績效,或者國發基金先前踩雷事件,都已讓政府基金的招牌蒙上一層陰影,在沒有解決信任問題之前,沒有人能保證主權基金不會再變成政府獨裁基金,也就是另一個小金庫,這部分,臺灣主權基金無法參考或借鏡國際經驗,關鍵在於政府能不能對全民誠實負責,並獲得全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