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啓海洋記憶!海委會推復振航海文化力 百年木舟今日下水
海洋委員會與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攜手推動,「宜蘭傳統舟船復振計劃」,於宜蘭烏石港舊址舉行傳統舟船修復試航儀式,兩艘修復完成的傳統木船再次重返水域。(圖/海委會)
海洋委員會與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攜手推動,「烏石港正口200年—宜蘭傳統舟船復振計劃」,26日於宜蘭烏石港舊址舉行傳統舟船修復試航儀式,彙集匠師技藝、學術研究與社羣協力,兩艘修復完成的傳統木船再次重返水域,不僅見證傳統造舟技藝的傳承,更象徵臺灣海洋文化的再航。
海洋委員會表示,「海洋是臺灣的文化源頭」,自113年起推動「復振航海文化力」計劃,透過船的修復與出航,連結用海、航海、敬海的生活智慧。今年與蘭陽博物館共同完成的舟船修復工程,從捐贈、研究、修繕到試航,過程凝聚衆人之力,讓航海記憶與手作技藝重回人們眼前。
此次修復工程結合各界專家組成「舟船共學團」,包括高科大、屏科大、宜大學者,溪和水產捐贈者簡大新,匠師楊秋煌與楊制航,以及藝文團體人間舞集等,共同實踐文化資產活化與航海技藝傳承目標。
蘭陽博物館指出,1825年烏石港曾是宜蘭對外航運門戶,噶瑪蘭廳通判烏竹芳題詠「石港春帆」爲蘭陽八景之一,昔日舟帆點點的盛況,因水道淤積與鐵路通車逐漸沒入歷史,舟船文化沉寂百年。今日兩艘木船再度下水,代表這段水域記憶被重新喚醒,傳統航海文化將再次陪伴蘭陽人航向未來。
海委會並強調,未來將持續推動復振工作,包含淡水河舢舨、八斗子罾子船、均一學校南島大洋舟、雅美族拼板舟等技藝保存,並拓展至國際交流與節目合作,串聯南島文化命脈,呼籲各界投入航海文化保存行列,共同讓臺灣的海洋記憶永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