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委會辦海洋文化領航計畫 建請總統復振臺灣航海文化

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左2)期盼臺灣的海洋政策要「跑起來」,從航海文化復振到全民海洋文化意識提升,讓臺灣的孩子們從小就要知道臺灣的海洋文化。記者巫鴻瑋/攝影

海洋委員會今舉辦海洋文化領航補助計劃培訓研習及交流工作坊,邀請日本臺灣交流協會參與,與學術藝文界團體一同展現推動海洋文化的成果,主委管碧玲建請賴清德總統藉由探索海洋政策復振臺灣航海文化,盼臺灣的孩子們實踐成爲海洋國家的文化種子。

管碧玲表示,臺灣的海洋政策要「跑起來」,從航海文化復振到全民海洋文化意識提升,讓臺灣的孩子們從小就要知道臺灣的海洋文化,因此海洋文化領航補助計劃希望藉由3大補助主軸「薪傳、船藝、藝海」,鼓勵民間響應與參與,政府也應提供更多的資源。

她以原住民的圖騰爲例,可以發現在臺灣原住民的圖騰之中都有海洋的智慧,例如達悟族的太陽紋、船眼,卑南族的魚圖騰,希望讓臺灣之子真正成爲海洋之子,把臺灣海洋文化融入人民的生活中,讓臺灣的人民有更多豐富的海洋文化意識。

受邀出席的日本臺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長奧正史強調,將深化臺日海洋文化交流合作,並期望將日本的「北前船文化」向臺灣推廣,因臺灣與日本都是海洋國家,而日本「北前船」文化是由江戶時代的中期到明治時代的初期,連結從大阪到北海道的貨物運輸船,不僅承載貨物,也承載了日本全國各式各樣的文化。

海洋文化領航補助計劃研習及交流工作坊,邀請歷年補助及合作團隊,規畫10場次海洋文化研習及交流工作坊與綜合座談,內容橫跨航海技藝保存、海岸文化探掘與藝術創新應用,透過公私協力,促進臺灣海洋文化主流化。

造舟技藝方面,有成功大學團隊詮釋保存傳統帆船圖譜的「王船再現」、臺東大學紀錄蘭嶼達悟族航海智慧與拼板舟技藝的「船的眼睛」專書。

航海實踐方面,從淡水河的舢舨船、八斗子的罾子船,到阿美族莿桐部落的fudafudakan及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的Torik-Sanayasay,乃至蘭嶼達悟族朗島部落的十人大舟。

發掘臺灣海岸風貌、文史脈絡與文化路徑方面,有「南方澳漁師的地名記憶」及達悟族拼板舟「跨越號」航行紀實的專書,以及「藝起海洋」團隊的「潮壤相接」展覽,搬演海岸聚落故事的「芳苑,我們的故鄉二部曲:一起書寫」,以及打造在地海洋新畫卷的「與鯤共遊-臺江內海偶戲共創計劃」。

海委會提出「復振航海文化力」4年期中長程計劃向行政院爭取預算並獲覈定,明確從制度面建立推廣架構,首年即獲得2400萬元經費,第2年更提升至4800萬元,明年持續編列經費4800萬元推動。

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學會與旮亙樂團於去年6月21、22日進行「大武尚武漁港、綠島Sanayasay、成功新港漁港」首航。圖/海洋委員會提供

臺灣芭蕾舞團爲海洋文化領航計劃演出,背景爲藝術家優席夫老師畫作「守護」。記者巫鴻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