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論壇社》813、814 到 815:開啓中華復興的征程(張文基)
陸委會8日發佈今年第二季的「中國大陸情勢報告」指出,中共強調今年是「3個80週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及聯合國成立80週年),舉行相關活動,主張對臺主權。圖爲位於浙江金華的「臺灣義勇隊」抗日舊址與紀念館。(吳泓勳攝)
813、814、815是近代中國脫胎換骨,從一片散沙、貧窮落後、缺乏科技知識,面臨亡國滅種,到走向復興的系列重大歷史事件。813和814 發生在88年前,815發生在80年前,這些事件是國民黨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偉大貢獻,也是蔣中正先生留名千古的原因。
對世界上絕大多數華人而言,我們能夠享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受到其他族裔的尊重,必須感謝抗戰那一代人的犧牲奉獻!對於臺灣人而言,這些事件最終導致臺灣的光復,將臺灣人民從日據時代的被殖民奴役狀態解放出來,纔有當家作主的今天!遺憾的是最近30年來的臺灣,在臺獨極端勢力的錯誤思想和政策下,這段歷史被故意淡忘、扭曲。這不僅是不公、不義、不忠、不孝,也無助於臺灣未來的和平、安定!
813是淞滬會戰,抗戰期間中日雙方參與兵力和傷亡最大的一次戰役,開始的日子,它彰顯了中國全面抗戰的決心。現在的歷史都把民國26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當作全面抗戰的開始,而事實上是七七事變發生後,中日雙方都企圖透過談判避免事變的擴大。
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著名的「最後關頭」演說和《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明確的指出:「盧溝橋事變的推演,是關係中國國家整個的問題,此事能否結束,就是最後關頭的境界。」,並提出具體解決盧溝橋事變的條件。
在廬山談話中他明確的指出:「我們既是一個弱國,如果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那時節再不容許我們中途妥協,須知中途妥協的條件,便是整個投降,整個滅亡的條件。全國國民最要認清,所謂最後關頭的意義,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唯有犧牲到底的決心,才能搏得最後的勝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會陷民族於萬劫不復之地。」
7月31日,蔣介石才最終決定放棄談判,全力對日作戰。即使在整個八年抗戰的最艱苦日子裡,蔣先生都堅持貫徹抗戰到底的決心,最終贏得盟邦的尊重,成爲安理會五強之一,這就是他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民國20年918事變後,日軍的步步緊逼就令許多有識之士清晰的認識到和日本的決戰是不可避免的,蔣先生開始準備瞭如果南京失守,就以四川爲長期抗戰基地的計劃。七七事變後,爲了轉移日軍從華北平原南下直插武漢,分割中國東西兩部,全殲國軍在華東華北的有生力量,同時爭取時間把工廠、學校等資源轉移到西部,及爭取西方列強爲了維護在上海的利益而出面迫使日軍停止侵略,於8月13日發動了對日本駐上海軍隊的攻擊,目的是轉移日軍的攻擊方向從由北向南,改爲由東向西,有利於劣勢裝備的國軍可以屏障着丘陵沼澤的地利進行抵抗,從此開啓了歷時三個月的淞滬會戰。
814是指淞滬會戰的第二天,8月14日下午,日軍飛機進襲杭州筧橋空軍基地,中國空軍第四大隊長高志航率鄭少愚、李桂丹爲隊長的兩個機羣共27架戰鬥機升空迎戰,擊落日軍九六式轟炸機3架,中國空軍毫無損失,首創中國空軍勝利的光榮紀錄。同日中國空軍100多架飛機分批出擊上海日軍事據點及船艦,投下炸彈100多噸,炸沉和炸傷日艦船10多艘,破壞日軍營房及倉庫的軍需品不計其數。民國28年,國民政府爲紀念八一四空戰大捷,明令公佈每年的8月14日爲空軍節。
當時的日本擁有約2000架作戰飛機,而中國僅有300餘架進口飛機,機型龐雜且補充困難。而且日本具備自主生產飛機的完整工業鏈,可以迅速加大生產作戰飛機,中國因缺乏重工業基礎,飛機制造依賴進口零部件,且維修能力薄弱,導致戰時飛機損耗後難以快速補充。然而,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中國許多優秀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及海外華人,投身空軍以必死之決心與日軍奮戰,創造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實力懸殊的逆境下,大多數的飛行員都陣亡了,我永遠忘不了空戰倖存的張光明將軍在參加2015年我們與洛杉磯郡政府合辦的,爲紀念對日戰爭勝利70週年──向美中老兵致敬的活動中,對我所說的話:「到南京保衛戰時,最難過的是就是完成任務回到宿舍時,幾個月前還是充滿青春氣息的房間,如今是空蕩蕩的,因爲多數的戰友都已經爲國犧牲了!」。犧牲飛行員平均飛行壽命只有6個月,平均年齡只有23歲。他們用行動完成了筧橋航校的校訓:「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是這種精神支撐着中國的艱苦抗戰。
淞滬會戰一開始蔣先生就把中央軍的嫡系部隊投入戰場,他們的犧牲奮戰激起全國人民前所未有的團結意識:民衆以各種形式支援軍隊,各地軍閥掌控的地方軍隊跋涉千里投入戰場。日本陸軍投入9個師團22萬人,加上海空軍及其他人員,總數近30萬人,傷亡根據不同的估計,約4萬多到9萬多人;中國軍隊投入73個師70餘萬人,傷亡25萬餘人。從戰役執行層面看,中國是失敗的,但是大戰略層面是巨大的成功,它一洗清末以來中國軍隊不能戰及中國人民一片散沙的形象,重新建立了民族魂!
815是中國告別百年恥辱的歷史,開始走向復興的重要日子。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放送協會」(NHK)向聽衆發出準點播報日本裕仁天皇前一日錄製的《終戰詔書》。其中最重要的一句是「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願接受其聯合公告。」這個聯合公告指的就是《波茨坦公告》,公告明確指出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條件之一就是:「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羣島等,必須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臺北市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接受日本的受降典。從此,臺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過去80年臺海兩岸人民都在不斷的探索着如何融合古老燦爛的中華文明和創造近代人類文明新高度的西方文明,來創造新的中華文明。在過程中都經過了許多曲折,但是無可否認的是今天的中國已經走出一條嶄新的道路,同時西方文明也不能逃脫興衰的大規律,正面臨各種內外挑戰,盡顯疲態。人類正面臨許許多多嚴峻挑戰和新的機遇,中國的發展思想和治理制度提供了一個與西方不同的新選擇,兩者的和平競爭纔是人類最大的幸福!臺灣人民也必須走出幾十年來醜化抹黑中共,甚至中華紐帶的宣傳,迴歸歷史真實,睜眼看世界,才能真正的爲臺灣人民謀福利!
(作者爲中美論壇社社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