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論壇社》中華文明的興衰和再次復興(張文基)

巴基斯坦稱以陸制殲-10CE擊落印度的法國制飆風戰機。圖爲法制飆風戰機。(路透)

自從2015年美國開始將中國當成最具威脅性的對手以來,世界就進入一個重大的轉折期。川普第二次成爲美國總統後,對全球發動以加徵關稅爲手段的貿易戰,特別是對中國實施145%的關稅,企圖迫使中國就範,而中國也發起堅決的反制以來,中美兩國經濟的未來面臨了因爲全面脫鉤的災難性傷害。川普被迫修正,要求與中國舉行高層經貿會談,5月12日,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發佈聯合聲明,決定暫時大幅降低雙邊關稅水準,並重啓機制性磋商。這再一次清晰的展示了中國的綜合實力。

上週在世界遙遠的另一個角落,印度發起對巴基斯坦的大規模空中突擊,希望以多年來重金購買的空軍力量給予巴方羞辱性的懲罰,但是,沒想到的是巴方用從中國購買的殲10CE戰機和預警、防空系統以6:0的戰績,打下包括至少三架單機價格高達2.4億美元的法國飆風戰機,再一次證明了中國軍事系統的高效價廉,和中國的軍事實力。

中國爲什麼能在短短的、不到百年的時間從抗戰前幾乎亡國的境地走向復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當然功不可沒,但是中國文明的優秀特質更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因素。讓我從材料的角度談中華文明的興衰和再次復興。

鑄鐵技術奠定中華文明興起的物質基礎

讀歷史時常有一個困惑:歐洲和中國的土地面積相近,這兩個文明大約同時開始和成熟,是什麼讓這兩個文明如此不同?僅舉幾例差異:

中國的可耕地比歐洲少得多。然而,在過去2200年的歷史中,中國的人口遠高於歐洲。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而歐洲至今仍由許多獨立國家組成。

從2世紀到16世紀,中華文明引領了全世界(李約瑟《傳統中國的科學》)。是什麼導致中華文明在2世紀超越西方文明?

比較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和歐洲戰役投入兵力。從西元前500年到西元前100年,歐洲的重大戰役規模約爲參戰雙方10萬名士兵或更少,在此期間沒有顯著變化。

西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晉國以戰車700乘、兩萬多兵力擊敗楚、陳、蔡、鄭、許五國聯軍十餘萬衆。西元前529年(魯昭公13年),平丘之會,晉有兵車4000乘、12萬人,晉昭公大會諸侯。西元前484年吳齊艾陵之戰,雙方各出兵10萬人。

西元前262年至西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秦軍60萬對戰趙軍45萬人長達3年。秦始皇時期秦國可以動員100萬軍人。顯然,在這期間,生產力發生巨大的變化!

鐵器時代在青銅時代之後,因爲鐵的熔點高於青銅或其組成金屬的熔點(約900至1000°C)。這使得用鐵製作工具變得更加困難。傳統上,鐵器時代被認爲始於西元前12世紀的古代西非、近東、古印度和古希臘。

熟鐵已經使用了許多世紀,是整個西方歷史上提到的「鐵」。另一種形式的鐵,鑄鐵,直到15世紀才被引入西歐;即便如此,由於其脆性,它只能用於有限數量的用途。

然而,在中國則有所不同,那廣泛使用鑄鐵,並發展出從鑄鐵冶煉熟鐵、和鋼(鍛、煉、千錘百煉)的各種技術。

西方早期的鍊鐵技術是Bloomery工藝(最早約西元前930年),在豎爐中冶煉鐵礦石,在那裡溫度不夠高,因此鐵不會熔化,在爐中煤炭被氧化成一氧化碳,它上升和從爐頂上往下墜落的鐵礦,主要是氧化鐵,發生反應,產生被還原的鐵和二氧化碳。這是一種固態的直接還原工藝,產生一團海綿狀的鐵塊,稱爲bloom。塊狀鐵,經過敲打將雜質排除就是熟鐵。這種技術的最大缺點就是價格昂貴。

鑄鐵技術是在西元前6世紀末之前在中國發明的。在那之前,熟鐵技術很可能已經遷移到中國。是什麼促使中國人尋找一種新的鐵提取技術呢?除了Bloomery工藝效率低下外,另一個原因是中國鐵礦石品質差,通常含有高S、P和Si,導致生產的Bloom品質差。在追求鑄鐵技術的過程中,中國人還發現了添加CaO(助熔劑)等以去除中國鐵礦石中P、S、Si氧化物等雜質的好處。

要想將純鐵融化需要攝氏1538度,但是加入碳可以降低熔點,鐵和碳化合物的最低熔點是含碳量4.3%的攝氏1148度。中國在不遲於春秋時期末期(西元前770-476年)就發明了鼓風爐,充足的氧氣可以將爐溫提高到超過這最低熔點,所以就可以用鑄造的技術大量生產物件。該過程可以是連續的,因爲熔融金屬從還原爐流出,倒入模具中,製成各種各樣的產品。能夠達到並控制更高的溫度,也是中華文明長期領先世界的原因。

鼓風爐是在14世紀後期,也就是近2000年後才大規模引入歐洲的。用鼓風爐取代豎爐,將英國鋼鐵工業的生產力提高了15倍。

中國人能夠製造出更原始的歐洲冶金術無法生產的優質工具,這導致了整個經濟生產力的大幅提高。早在西元前3世紀,秦國就任命了政府官員來監督鋼鐵工業,並懲罰生產不合格產品的製造商。漢朝在西元前119年將所有鑄鐵製造國有化。這包括鑄鐵犁頭、鐵鋤頭、鐵刀、斧頭、鑿子、鋸子和錐子、鑄鐵罐,鐵鍋。

更高效的鐵器和卓越的除草、種子種植和灌溉系統使古代中國的農業生產力遠高於西方。據估計,中國的產量在不同時期比歐洲的產量高出2倍、5倍甚至10倍。中國更高的產量增加了人口密度,也增加了勞動分工。

鐵器的廣泛使用爲建造大型灌溉和防洪系統提供了材料和技術基礎,這有助於將許多以前非生產性土地迅速轉變爲農田。一個例子是都江堰,它建於西元前256年(歷時25年建造),由秦國建造。它位於中國四川省的岷江,靠近成都。它今天仍在使用,灌溉着該地區超過53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此外,秦國建造了鄭國渠,保證了關中平原的灌溉,建造了靈渠,爲征服南越提供了運輸保障。鑄鐵技術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和軍事裝備,爲秦始皇帝統一中國提供了物質基礎。

中華文明的興衰和再度復興

漢朝真正的穩固了中華文明的持續茁壯發展。班超、陳湯、耿恭將大漢的聲威遠播西域。他們的特點是以非常少的漢軍(最多的時候就兩三千人)控制今天新疆和中亞的廣大區域,除了個人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因爲生產力領先提供了先進的弩機、箭鏃、鐵甲冑、……所以史書說「一漢敵五胡」!

宋代首次將火藥用在戰場上,蒙古人將火藥傳入西方,改變了西方的戰爭形式。明初,明軍的火器使用及步兵、騎兵、神機營的協同作戰能力,還是領先的。直到萬曆中晚期以後,西方的艦炮已經領先中國了,對滿清的戰爭後來依賴葡萄牙人提供的紅夷炮技術。

中華傳統文明長於觀察、歸納,短於邏輯演繹。17世紀西方科學迅速發展時中國失去兩次與西方交流的機會,導致19世紀的中國衰退。徐光啓,1606(萬曆34年)與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希望介紹西方的邏輯演繹來補充中華文明。牛頓,1687(康熙26年),著作了奠定近代西方科學基礎的鉅著《自然哲學的數理原理》。如果那時中國能採取開放的態度與西方交流,就可能避免百餘年後的悲劇!

清末及民國時期,政府選派留學生出國,中間有一位佼佼者,就是錢學森。1955年回到中國後對中國的航太飛彈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55年他主張中國先發展飛彈,然後纔是飛機制造業,因爲後者對材料的要求更大,不是短時間可以趕上西方的。材料發展需要長時間積累纔能有成果,而且需要政府的長期投入和支持的。如今中國的航空發動機已經達到,甚至超越西方,而美國則在稀土材料領域受制於中國。

爲什麼中國能在幾十年內完成了西方几百年的進步過程?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體制的優勢。經過百餘年的時間和無數人的摸索,中國建立了一套融合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優點的體制。它保留了中國傳統的長遠思維、爲羣體謀福利的仁義精神和西方的邏輯及科學思維。而西方「民主政治」卻逐漸墮落成爲短視、貪婪的政客政治。古人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也認識到這一點!

今天世界又在一個科技突破的新時代,中國已經很好的融合了中西文明的精華。中國大陸今天不僅已經成功的實現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更成爲建立未來世界新秩序的一個重要力量。現在是各地華人拋棄百餘年來對西方文明和價值的迷信,重建中華文明信心的時候了!

(作者爲中美論壇社社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