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產重估敘事展開,外資LP要回來了!開啓“中國創新,全球市場”新範式
近年來,受多重因素影響,傳統美元LP對中國市場的出資意願持續低迷。然而,隨着中國科技企業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DeepSeek和宇樹科技等企業證明了中國在前沿科技領域的全球競爭力,疊加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外資LP的態度正悄然轉變。
“我剛剛接待了一批來自東南亞的知名家族辦公室代表。這些深諳中華文化的東南亞資本,對中國科技創新實力和資產價值很認可,近期和我們的深度交流、實地考察明顯增多。”心資本創始合夥人韓彥日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採訪時振奮地表示。江遠投資創始人、CEO張江則透露,近期歐美頂級LP團隊密集來訪調研,“全球CEO、首席投資官等親自帶隊,陣容規格遠超以往”。
多位受訪投資人指出,這種轉變源於中國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創新者”的戰略轉向。而這場始於技術突破、成於估值重構的“中國資產重估敘事”,或許正在重塑全球資本流動的版圖。
對中國資產重燃熱情,美元LP要回來了?
去年7月,LongRiver江遠投資官宣完成首期美元基金的募集,是近幾年亞洲規模最大的首期美元基金之一。而進入2025年,張江發現自己更忙了。“最近就有幾個歐美的大型外資LP來訪中國,到江遠調研。團隊陣容很龐大,包括全球CEO、首席投資官、投資基金的團隊負責人等,顯示出高度重視。這些讓我明顯感覺到外資對中國的興趣在快速回溫。”
有着同樣感受的還有知名美元基金的代表祥峰投資。祥峰投資管理合夥人鄭俊聰告訴每經記者,外資LP對中國市場的關注度正在顯著提升,他們不僅在積極尋求新的投資機會,還對已投項目表現出強烈的持續關注,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這樣的前沿領域,外資LP的投資意願尤爲強烈。一些海外投資人還開始對中國市場和創新企業重新產生了“FOMO”(害怕錯過)的心態。
以亞洲“六小龍”之一的宇樹科技爲例,這家曾被視作“中國版波士頓動力”的企業,近期在一級市場掀起一股“搶購”老股的熱潮。“好多人來問,包括一些多年未聯繫的投資人,都在詢問能不能轉讓老股,或者下一輪可不可以進一點。”鄭俊聰透露道,其2020年首次投資宇樹時,“估值很低,團隊陣容僅有王興興爲代表的十幾個技術向年輕人和幾十臺樣機”。而如今DHL在達沃斯用宇樹機器人配送包裹的場景,成爲全球LP認知轉折的關鍵錨點之一,該公司的最新估值也已經飆升至百億元級別。
這並非孤例。DeepSeek用2000張GPU突破大模型技術封鎖,微納星空以低成本衛星打開商業航天市場,速騰聚創成爲全球首家達成百萬臺高線數激光雷達下線的企業……中國硬科技企業的突破性創新,正在重構全球資本認知。有機構對此評價:“過去他們問‘中國還能投什麼’,現在變成‘如何不錯過下一個DeepSeek’。”
韓彥觀察到,中東主權基金、東南亞家族辦公室、歐洲養老金的調研團隊,正在長三角、珠三角的創新走廊密集穿梭。
在他看來,過去幾年,美元LP對中國市場的興趣降低,主要原因包括多重因素影響下的投資限制,以及中國資產估值被低估、退出渠道收窄等。如今,隨着中國科技企業的技術突破和政策大力支持,外資LP的興趣正在回升。
“DeepSeek等企業的崛起,不僅改變了全球對中國AI技術的認知,同時也成功推動了海外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重新評估。在這一過程中,外資對中國市場的傳統認知有了很大轉變——從‘低附加值生產國’逐漸向‘高科技引領者’的新形象邁進。”韓彥這樣說道。
資產重估敘事展開背後:重估中國的三重邏輯
如果說“DeepSeek時刻”推動了市場情緒的上漲,那麼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等國際頂尖投資機構則以理性視角審視了中國資產估值修復的現實邏輯。各方儼然得出一項共識:現在正是投資中國的好機會。
而在不少一線投資機構看來,外資LP對中國市場興趣的迴歸,背後是中國資產重估敘事的展開和政策支持的持續加碼。
首先,中國科技企業的技術突破是吸引外資LP迴流的重要因素,技術創新直接推動了估值體系的重構。
還是以宇樹科技爲例。鄭俊聰舉例,該公司自研關節電機將重量降至MIT產品的50%,IMU傳感器定製化降低功耗,這種“硬件+算法”的系統性創新顛覆了傳統估值邏輯,讓投資人意識到不能只用當前的銷售和利潤來做指標,而是要用更加長遠的眼光來看待這類項目。
張江也指出,DeepSeek突破CUDA生態依賴,中國創新藥臨牀實驗的數量和質量穩居世界前二,這些底層創新充分說明中國正在從世界工廠轉變爲世界創新者。全球投資者也因此在重新審視中國的科技投資價值,外資LP開始用“全球市場份額”而非“中國市場空間”來對中國資產進行估值,這些影響和改變都十分深遠。
其次,多位美元基金投資人坦言,中國相關企業的估值比海外,尤其是美國同行低很多,再加上海外投資者當前在中國持倉也比較低,估值窪地激發了海外LP的配置需求。
據張江分析,2022年之前,國際資本投資亞洲的資金有超過50%都投向中國。但在之後,有一些資金分流到其他市場,如日本、印度等,涌入的熱錢也大大推高了這些市場的估值。所以,中國市場現在反而成爲了價值窪地,不論PE倍數還是各方面估值都遠低於亞洲其他國家和美國等,形成了“創新—估值”剪刀差。
“過去這兩年,歐美在中國的持倉是比較低的,跟中國的創新實力和經濟實體地位並不匹配。無論是從配置需求的角度,還是從資金避險的角度,目前中國都是一個受到全球市場關注的新熱點。”
第三,不斷出臺的政策支持也爲外資LP投資中國市場提供了有力保障,構築起安全邊際。
韓彥就指出,《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通過政策組合拳明確了對外資的歡迎和支持態度,爲外資LP創造了更加穩定和友好的投資環境。這些政策不僅在市場準入、稅收優惠等方面提供了便利,還在知識產權保護、退出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優化,在化解外資焦慮的同時也增強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一方面是包括美元LP在內的部分外資LP熱情在快速提升,也開始對國內市場展開積極調研;另一方面,有大型海外主權基金高管也告訴每經記者,外資LP的迴歸“或許有這方面的猜想,但還未見到結構性的變化”。這不由得令人思考:美元LP的迴流是佈局、短期的趨勢,還是一個更加長期的機會?
里程碑:開啓“中國創新,全球市場”新範式
“我認爲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長期趨勢。”韓彥告訴每經記者,近期他頻繁收到來自全球各地投資人及家族辦公室的諮詢請求。“最令人欣慰的是,我不再需要向國際投資者‘科普’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他們通過各類報道和深入分析,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科技實力的飛速崛起。”
這種認知的轉變,在韓彥看來,正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國際資本的風向標已經重新指向中國。他預測,2025年將成爲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深諳中國發展潛力的東南亞資本、以中東國家爲代表的“一帶一路”合作伙伴以及在地緣政治重構中尋求新平衡的歐洲資本,將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擁抱中國資產,這將成爲國際資本配置中國資產的里程碑式元年。
張江同樣認爲當前外資的迴歸絕非一個短期現象,而是一個持續三到五年的結構性機會。這對中國的長遠影響是全方位且積極的。“他們帶來的不僅有資金,更有寶貴的全球資源,當國際投資者親身參與中國企業的成長曆程時,他們對中國市場的理解將更加深入,這種理解有助於中國在全球舞臺角色的提升。”
他觀察到,當前海外長期資本重點關注的領域有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前沿科技產業;互聯網和醫療健康等傳統優勢行業;以及地產和基建等大類資產。“這種多元化的投資偏好反映了國際資本既追求成長性,又注重穩定性的特點。”在韓彥看來,外資所具備的高度市場化和長期性的特點,恰好契合了中國市場當前的發展需求。“這些優質資本的迴歸不僅能夠豐富我們的資金結構,還能帶來國際化的投資理念和資源配置方式,這對當下的中國市場頗爲重要。”
談及外資迴歸帶來的投資機遇,韓彥認爲最具潛力的方向在於“中國創新,全球市場”(China innovation Global market)這一新範式。在他看來,過去“美國創新,中國市場”(US innovation China market)主導了全球資本的流向,如今創新策源地正加速向中國轉移,形成了“中國創新,全球市場”的新格局。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企業需要構建更加開放的全球合作網絡。
他預見,未來非美地區的海外LP將通過投資方式與中國基金建立緊密聯繫,並進一步與中國優秀企業展開深度合作,這種資本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將激發出巨大的創新潛力和商業價值。
而在這一過程中,基金管理人肩負着至關重要的使命。
多位投資人向記者指出,過去,主要是華人投資者在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現在這一重任已經落在了深諳中國文化、紮根中國市場的本土投資人肩上。“我們需要成爲中國優秀企業與海外資本之間的橋樑,做好中國科技與資產同世界的連接工作,讓國際投資者看到一個真實、立體的中國。”韓彥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