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萊德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宋宇: 政策需“出拳要重、出手要快”,外資正在重新評估中國資產價值
事情正朝着正確的方向發展。
在這場沒有硝煙卻充斥着濃重火藥味的關稅“世紀之戰”中,“先眨眼”的特朗普政府再度改口。
從改口“無意”解除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職務,到表示將大幅降低對中國的高額關稅。雖然中國關稅對峙仍存在變數,但特朗普政策的不確定性或將成爲常態。習慣性“改口”的特朗普能否獲得他想要的市場走向?資本市場又將如何看待中美雙方的估值邏輯?這一爭端對中國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會產生怎樣的衝擊與變革?《安安訪談錄》獨家專訪貝萊德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宋宇,從外資視角出發,探尋中國經濟在這場風暴中的前行方向。
關稅衝擊:非線性效應下的“精準殺傷”
“三位數的關稅意味着什麼?”宋宇提出這個反問。
在他看來,針對中美關稅對峙,要深刻意識到非線性效應。“從0到10%可能沒多大影響,各方消化一下還繼續做。10%以上就不那麼好消化了,所以影響就大,但從145%加到1000%就又沒有多大區別了。”他特別指出要看到現象背後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和潛在影響。
的確,就在採訪之後的幾天時間內,美加州成爲首個對特朗普關稅“大棒”發起挑戰的州政府,隨後又有11州緊隨其後,起訴特朗普政府濫用關稅政策“違法”。此外,包括沃爾沃汽車、斯泰蘭蒂斯公司在內的多個美國製造業巨頭裁員,除沃爾瑪以外的大多數零售商的股價出現了大幅下跌。關稅反噬效應顯現,從市場反應來看,眼下似乎美國痛感更強。
而這也正如宋宇所提出的那樣,“全球都不好時,誰更不差誰贏。”
政策應對:三劑“猛藥”與一個“藥引”
在2小時的訪談中,宋宇22次提到“快”字。面對關稅衝擊,政策的速度與力度,將成爲決定經濟“傷口”深淺的關鍵變量。
對此,宋宇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我明確知道這個房間在降溫,不要等到打噴嚏、身體發熱,再開始加衣服,這是被動的,哪怕還不知道降溫多少,現在就該穿衣服。
針對特朗普政府的不確定性,他提出的應對策略是“快、準、狠”。
儘管近期外資波動加劇,宋宇觀察到積極信號,去年9月24日以來,宏觀政策更加靈活有力,監管政策更有利於推動民企發展及科技創新。總的來說,外資對中國資產的情緒其實是變得更樂觀的。他分析,國際資本最關注兩大變量:
1、政策確定性:若應對果斷,市場溢價將回升。
2、相對價值:“當全球都‘瘸腿’時,資本會選擇‘瘸得最輕’的經濟體——中國無通脹掣肘,這是獨特優勢。”
終極命題:如何跳出“日本式陷阱”
歷史往往押着同樣的韻腳。訪談尾聲,宋宇以日本90年代教訓警示:“政策最怕‘擠牙膏’——經濟稍有好轉就收手,結果陷入長期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