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中國資產價值重估需謹防認知偏見

中國資本市場正開啓資產價值重估序曲。

進入農曆蛇年以來,受港股市場強勢帶動,中國資本市場掀起一場資產重估的熱潮。這場估值修復和資產重估圍繞着兩條清晰主線,一是以DeepSeek(下稱“DS”)、宇樹科技、生物醫藥創新、《哪吒2》上映等中國創新元素,爲中國資本市場導入創新概念;一是宏觀敘事,尤其是17日最高決策層召集的又一次高級別民營企業座談會,爲民營經濟廓清了發展前景和空間。

春暖花開是爲新的一年開篇佈局的重要節點。搭乘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新力量厚積薄發的春風,我國今年的開篇帶着萬物初醒的欣欣然氣息,這爲資本市場帶來了具有上下共識的內容表達。

科技元素等帶來的資產重估,是一場創造性破壞。人們不僅要審視和暢想科技創新帶來的現實衝擊,聚焦其可持續性,同時還需明晰哪些領域受益於創新驅動、哪些領域遭受創造性破壞,從而確定如何配置人們的風險尋求和損失規避資源。

當前中國涌現出的創新能力,有着清晰的邏輯,就是創新只有在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法治營商環境下,才能開枝散葉。因爲正釋放出的中國創新,都是在開放包容和自由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

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爲,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乃至中國創新孜孜不倦,需政府把握好管與放的行爲邊界,真正站在經濟社會的身後,而非前臺,用包容性支持、防護型保障和透明化擔保等公共服務,始終以爲市場主體解決後顧之憂爲本務,奉行不干預就是最好支持的工作方針,方能使得中國資產重估始終在路上。

爲此,讓創新發展內核始終成爲中國資產重估的驅動力,最需要營造一個競爭性創新環境,減少政府對企業創新發展的直接干預,當前尤需避免有形之手變成加推DS在經濟社會普及的力量。因爲DS孕育於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自由競爭環境,其強壯同樣基於自由競爭,營造賽馬不相馬的法治環境,讓更多的DS能在自由競爭中優勝劣汰,纔是真正有效避免中國資產重估被靜態透支,才能真正避免出現以保護創新的名義遏制創新的行爲。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當前中國資本市場正被一股強烈的認知偏見籠罩,即面對創新發展時,更強調迎新,而對去舊的關注缺乏足夠重視。如DS接入正在成爲各行各業擁抱創新的既定動作,似乎接入DS就能應用AI讓老樹發新芽,提高勞動生產率。

而事實並非如此,DS等大語言模型,要真正應用於經濟社會實踐,需開發更多的AI Agent(智能體),這對各行各業來說是一場前途未卜的重塑和重構,而且這種重塑和重構因爲Agent開發的難易程度不同而先後有序。

這就要求投資者不能基於損失規避的立場來做風險尋求的決策。在市場情緒強烈時,投資者更加需要冷靜下來,用深度思考的理性來支持投資決策,儘量避免衝動、依靠直覺去做投資決策。

國內投資者不論是機構還是散戶,都有炒新的基因式衝動,尤其是許多機構投資者,多寄望通過幹中學的現學現賣來跨越自身認知去炒新,這是一種需要摒棄的認知偏見,因爲這隻會給市場帶來交易機會,而不會帶來價值創見。

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科技創新引發的對科技股乃至中國資產的重估,不僅需政府提供護航萬物自然興起的有所施爲,把握好管與放的邊界,讓科技創新的微觀敘事自由馳騁,更需包括投資者在內的各方明晰,風險孕於認知偏見處,有效的投資決策風險管控,是基於自身認知邊界框定風險承載能力,以便將自身在市場的交易限定在可控範圍內。唯有如此才能既有效評估和享受創新帶來的邊際收益,又能合理量化創造性破壞所產生的邊際損失,進而避免認知偏見將人們困於風險無法管控的市場噪聲中,由此才能讓中國資產重估產生正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