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若贏了貿易戰「更敢對臺動手」 美媒:經濟威脅失去嚇阻力
▲川普關稅戰,演變爲美中貿易戰。(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美國雜誌《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以「如果中國贏了貿易戰會怎樣?」爲題報導,北京其實更具有獲勝優勢,萬一華府真的落敗,不僅經濟威脅失去嚇阻力,恐怕還會提高中國武力犯臺的可能性。
報導指出,川普政府自認爲佔上風,但事實恰好相反,「美國經濟依賴中國商品的事實,對於美國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弱點,而不是優勢。」針對許多種類商品而言,中國不僅是美國的最大供應者,也是全球最大供應者,意味着美國無法從其他國家獲取相同商品。
密西根州立大學供應鏈管理教授米勒(Jason Miller)蒐集數據顯示,中國生產全球70%以上的鋰電池、空調和廚具,全球逾80%的智慧型手機、廚房電器與玩具,世上約90%的太陽能板及加工稀土礦物。其中,稀土礦物更是汽車、手機、多項軍事技術的關鍵原料。
若美國要在國內生產這些商品,至少需要耗費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成立新公司、建造新廠房、從零開始打造供應鏈,並且培訓大批勞工,而且企業也必須相信關稅將會長期實施。
相較之下,中國只有一小部分進口產品嚴重依賴美國,而且大部分都可以從其他地方進口,例如黃豆和高粱。雖然中企業將因爲無法進入美國市場而受挫,但可以把部分出口轉向歐洲和東亞國家。此外,北京也可以向國內人民提供資金,爲其產品創造國內需求,並且向企業提供補貼,協助保持營運。
▲隨着美中貿易戰加劇,中國海運貨櫃,滯留在加州奧克蘭港內。(圖/路透)
這種「不對稱性」讓中國擁有「升級優勢」(escalation dominance),也就是對其經濟敵人造成「不成比例的傷害」的能力,並且得益於多年來的精心準備。
多名中國觀察人士表示,川普2018年發動貿易戰,一度對中國商品實施20%平均關稅,讓北京相信必須準備好,隨時投入經濟戰。在那之後,中國大力投資能源、農業、晶片生產等產業,減少對美國進口商品的依賴,同時採取協同策略,在國內消費更多商品,並且尋找美國以外的新出口市場,套用習近平的話,就是「在極端情況下,確保國家經濟正常運作。」
此外,北京也祭出一系列「進攻性經濟武器」。首先,北京禁止多項稀土礦產出口至美國,企圖導致2大商品短缺,包括汽車和手機等主要消費性產品,以及潛水艇和戰鬥機等軍事設備。此外,還對美國化學公司杜邦(DuPont)和科技巨擘Google發起反壟斷調查,並且停止與美國最大飛機制造商波音(Boeing)的所有業務往來。
如果局勢進一步升級,北京可能阻止蘋果、特斯拉等知名美國企業,在中國開展任何業務。最後,還有一個「核彈級」選項,那就是中國作爲美國國債的第2大外國持有者,擁有價值76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可能迅速大量拋售,導致利率飆升,讓投資人感到驚慌,甚至引發金融危機。
正如牛津大學公共政策教授譚業齡(Yeling Tan)說,「中國已經爲這場戰鬥做好準備。」
▲專家擔心,美國經濟威脅失去嚇阻力,讓北京在軍事方面更加大膽。(圖/路透)
如果美國把一切事情都做對了,仍有可能獲勝。因爲雖然中國擁有一些優勢,華府卻也有秘密武器,那就是歐洲、北美、東亞的傳統盟友,如果能夠聯合起來切斷與中國的關係,同時深化彼此的貿易往來,但需要大量的計劃、準備、協調與經濟動員。
問題是,川普政府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錯的,「總統的策略很可能強化中國的地緣政治地位,使得北京在軍事上更加大膽,並且削弱美國的地位與經濟。」
如果中國在貿易戰勝利,可能導致該國在非經濟事務方面,更加大膽。對中鷹派長期堅稱,阻止中國侵略、例如入侵臺灣,最重要的嚇阻方式之一,就是經濟封鎖的威脅。如果北京證明,他們可以承受這樣的攻擊,這種威脅就將失去可信度。
報導指出,中國恐怕更有可能採取侵略行動,而美國政客則是更不願意訴諸經濟脅迫手段、加以遏止,「一場失敗的貿易戰,可能讓一場真正的戰爭,更有可能發生」,甚至可以說,川普的貿易政策,聽起來就像他過去時常批評的「災難性」美軍冒險,只是這次帶頭的,正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