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如何在轉型中保持韌性?國際組織、跨國企業這樣看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以DeepSeek爲代表的中國科技突破不斷涌現,市場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以及政府在擴大開放、提振內需、改善就業和爲居民增收減負等方面的種種改革舉措,讓中國經濟在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中保持增長的確定性。
23~24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在北京舉行。這是全國兩會後舉辦的首個國家級大型國際論壇,吸引了100多位外方代表參加,今年首次參會的跨國企業數量創下新高。論壇期間,多名國內外經濟學家、國際組織和跨國企業代表,均不約而同地表達了上述觀點,他們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充滿信心。多名與會發言嘉賓認爲,中國正在加速成爲一個更加具有韌性和包容性的經濟體,併爲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和轉型提供經驗。
“我們是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來開會的,貿易中斷、投資疲軟、金融不穩定、地緣政治變化都在挑戰着全球經濟,然而在這樣的複雜因素當中,‘全球南方’國家必須推進我們的發展議程,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經驗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寶貴的啓示。”新開發銀行行長、巴西前總統迪爾瑪·羅塞芙表示。
迪爾瑪·羅塞芙說,在過去40年中,中國實現了現代歷史上最顯著的發展轉型之一。科技創新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國家戰略的核心。2024年中國的研發投入超過了3.6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0.5萬億美元,像《中國製造2025》這樣的計劃一直專注於提升工業產能,促進創新和增強全球的競爭力。如今像DeepSeek這樣的中國公司正在實現突破,以更具成本效益和開源的方式與全球同行競爭。這些創新不僅有可能改變高科技行業,也有可能改變傳統行業。
西門子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總裁兼任首席執行官、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外方主席博樂仁持相近觀點。他認爲,當前,世界經濟正處於深刻轉型之中,技術尤其AI技術是一大關鍵驅動力。對於中國經濟而言,同樣如此。面對增長從何而來的難題,中國已經給出了答案:以高技術、高效能,追求高質量的增長。
除了創新,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奈傑爾·克拉克看來,對於亞洲地區國家而言,爲了重振中期增長,還要通過改善資源配置來提高生產率,更好發揮市場力量的作用。“目前,全球經濟保持增長,但生產率增速正在下降。在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正在下降的老齡化社會中,生產率的增長在維持生活水平方面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那些正努力縮小與較富裕國家差距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而言,尤其如此。”
聚焦到中國,奈傑爾·克拉克認爲,雖然中國居民消費在GDP中的佔比已有所上升,但相比經合組織國家仍處於較低水平,消費佔GDP比重的持續上升可以帶來生活水平的持續快速提高,並有益於提振全球的需求。要實現這種需求的再平衡,就需要實施改革,減少對預防性儲蓄的需求,尤其是減少中低收入家庭的這種需求。
日前,《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發佈,部署了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等七大行動。相較於過往着力於改善消費供給側,該方案在需求側加大政策力度,着力促進居民增收減負。
“我國將增強消費能力,在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提升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讓消費者有錢能消費。同時,要擴大服務消費。”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文秀在論壇期間發言表示。
“我們的分析表明,如果能實施旨在拉動消費和提高生產率的一攬子全面改革,在中期將中國的年潛在增速提高一個百分點左右,意味着到2040年中國的GDP水平將比我們的基線預測高出近20%。”奈傑爾·克拉克說。
爲進一步改善民生、提振經濟,世界銀行運營常務副行長安娜·比耶德還提到,當前,各國亟需聚焦有助於重振增長和創造就業的基本面,優先考慮能刺激私營部門投資和提高生產率的結構性改革,包括基礎設施投資,強大的交通電力和數字網絡,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勞動生產率,推進經濟多元化。
在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供給側改革同樣重要。亞洲開發銀行行長神田真人表示,中國在這樣的轉型過程中想要進行高質量發展,實現包容性增長和持久繁榮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前進的道路並非沒有挑戰,高質量發展必須要進行審慎地重新平衡經濟,需要通過提高收入來刺激國內需求和家庭消費,還意味着要通過需求側和供給側的改革穩定房地產市場,通過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來增強私營部門的實力。
對於中國的發展經驗,迪爾瑪·羅塞芙凝練成一個關鍵——平衡高效的市場和運轉良好的政府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是發展的基石,需要深度結構性改革,讓經濟更具生產力、包容性和彈性。一個運作良好的政府會爲發展奠定基礎,一個現代化和有能力的國家必須積極引導這一進程。
此外,多名與會發言嘉賓一致認爲,國際合作對於應對共同的發展挑戰至關重要,各國必須繼續攜手努力。
神田真人說,中國政府開放經濟的承諾可以有力推動貿易平衡和消費選擇的多樣化,通過提供透明的監管環境可以吸引外商投資,加快服務業開放可以推動投資和生產力的增長,教育、醫療、電信、數字服務等行業將從中受益。開放充滿活力和高效的服務業還可以增加家庭的消費、拉動內需。
“即使在充滿不確定的時期,合作也已經被歷史不斷地證明是共同繁榮的催化劑。合作使得各國能夠彙集資源、分享專業知識,並且激發跨境創新,這就是爲什麼我仍然非常堅定地支持中國不斷努力消除限制,並且促進貿易平衡的努力。”神田真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