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6000萬戶中小企業夯實中國經濟韌性
珠江潮涌,萬商雲集。6月30日,爲期四天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以下簡稱“中博會”)閉幕。中博會期間,有超過一萬名採購商到會參觀、洽談、採購,達成意向成交金額超千億元。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4年末,全國登記在冊企業數量6122.6萬戶,其中中小企業數量超6000萬戶,較2012年末增長約3.6倍。
中博會不僅是全球商品的展臺,更是中國超6000萬戶中小企業勇闖全球賽道的縮影,它們正將“中國製造”推向世界。
中小企業雖多爲“小塊頭”,卻蘊含着“大能量”,成爲中國經濟韌性的關鍵支撐。筆者認爲,在當前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國內結構轉型任務繁重的形勢下,中小企業的發展態勢與活力釋放,增強了產業鏈韌性,凸顯出中國經濟穩健前行的底氣與實力。
第一,中小企業以“量大面廣”優勢,成爲打造經濟韌性的源頭活水。
2025年前5個月,我國中小企業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在31個製造業大類中,28個行業保持增長態勢。
縱觀一條條產業鏈,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分佈廣泛,紮根於千行百業,既在傳統產業中精耕細作,推動着衣食住行等基礎領域的持續發展;又積極投身於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成爲新動能培育的重要力量。它們以靈活的經營機制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爲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從大街小巷的特色小店,到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創新企業,中小企業用其獨特的經營模式,滿足着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形成了經濟生態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成爲打造經濟韌性的源頭活水。
第二,中小企業作爲科技創新的先鋒,持續構建產業鏈韌性。
中小企業正以專精特新爲突破點重塑全球產業座標,中國累計培育的14萬家專精特新企業、1.46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滲透到全球產業鏈關鍵環節。中博會上,高速協作的機器人突破性能極限,手術機器人實現0.1毫米級精密操作,這些“小而強”的技術尖兵,正將“中國製造”從規模優勢轉向技術賦能。
工信部黨組書記、部長李樂成5月份在《求是》雜誌撰文表示,超六成“小巨人”企業深耕工業基礎領域,近八成企業分佈在重點產業鏈環節,九成企業至少爲3家國內外知名大企業直接配套,積極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神舟”“嫦娥”“蛟龍”等重大工程。
隨着科技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聚焦主業,走專精特新之路,成長爲掌握“獨門絕技”的“小巨人”企業。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更是涌現了以杭州“六小龍”爲代表的知名企業。許多中小企業憑藉技術突破,在市場中嶄露頭角,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爲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提供了堅實保障,成爲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創新引擎。
第三,中小企業正在成爲連接“中國製造”與全球市場的重要紐帶。
中小企業憑藉靈活創新與快速響應,在多個領域成爲全球產業鏈的“黏合劑”與“活力源”。我們看到,有瀋陽智能工業製造企業在沙特建立合資工廠,不僅實現本地化生產,更將中國智能製造標準引入中東市場;也有東莞工業機器人企業在中博會現場接到歐洲客戶訂單,讓技術實力取代低價競爭成爲核心競爭力。
筆者認爲,中小企業架起的這條與全球市場的紐帶,不僅輸送商品,更傳遞着“中國製造”從規模到價值、從技術到標準的全面升級。當專精特新成爲國際展會的高頻詞,中小企業也成爲重塑產業鏈的主力軍。
見微知著。在筆者看來,在未來全球經濟的競爭中,不僅是“大而強”的比拼,更是“小而韌”的較量。我們要繼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不斷提升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築牢中國經濟韌性的基石,爲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