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新藥械融資破冰,民企期待政策陽光穿透“玻璃門”
忽如一夜春風來,生物科技領域的融資傳來冰面裂開的聲音。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3月6日在北京表示,中國將組建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帶動地方資金、社會資本近1萬億元。基金要聚焦硬科技、堅持長週期、提高容錯率,通過市場化方式投向科技型企業。
人工智能、生物製造等前沿領域再次引發市場關注。第一財經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生物科技領域中,企業和投資人都已經感受到了融資回暖的跡象。醫藥魔方InvestGo投融資數據庫顯示,即使在春節假期的影響下,2月份,仍有超150家機構在中國醫療健康一級市場上出手,總計出現了80起融資事件,披露總金額達43.8億元,其中創新藥、醫療器械獲得融資金額佔比超60%。。
受訪的多位業內人士稱,中國的創新藥價值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得到認可,而在AI+醫療的熱潮中,醫療器械領域的“中國智造”也重新得到資本的青睞,中國的生物科技企業正在直面全球競爭。民營企業座談會後,行業信心得到提振,而對於在資本、政策與產業環境等諸多方面如何破解難題,企業家也紛紛提出自己的建議。
多家生物科技企業融資
3月10日,上海愈方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愈方生物”)宣佈完成超億元PreA輪融資。公司稱,本輪融資將用於推進心臟基因治療核心管線JV101的臨牀研發及多項心衰適應證的拓展研究。同日,霖晏醫療宣佈成功完成新一輪融資,公司稱加速推進AR脊柱外科手術導航系統的商業化進程,並加大在AR、AI數智化骨科領域的研發和產品佈局力度。董事長劉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去年我們獲得了國內首個AR脊柱手術導航系統的三類註冊證,今年將全面進入商業化。”
今年以來,除上述公司外,還有深圳歐科健、鯤石生物、睿華辰醫療等多家公司官宣了融資信息。醫藥魔方InvestGo投融資數據庫顯示,相較於1月份的超80家機構,2月份出手的機構數量翻了一番。而從這些機構出手的領域來看,創新藥、醫療器械依舊是兩大主要融資陣地,總計獲得26.3億元融資,佔總金額比例超60%。一位投資人告訴記者,“手頭有兩個老大難的老項目,這個月都融到錢了。”
成立於2022年的深圳歐科健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歐科健”),專注於大分子眼底創新藥研發。創始人陳烱光告訴記者,他今年1月初順利完成超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接下來,暑假前還要完成約四五千萬美元的融資。這樣的融資局面,和去年完全不同。“我們企業總部在深圳、研發是在珠海,去年年底接觸到了上海的江遠投資,投資人一下帶來了長三角的很多資源,我們的融資主要是用於自主研發的新型雙特異性抗體治療常見的眼底疾病OCUL101臨牀進展。
二級市場也頻頻傳來再融資的信息。
3月10日,百利天恆公告稱,公司擬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並募集資金不超過39億元用於創新藥研發項目。開年以來,在百利天恆之前,已經有迪哲醫藥(688192.SH)披露定增預案,海思科(002653.SZ)也於上月拋出定增計劃。這些再融資的資金用途,也都指向了創新藥領域。
2月26日,科濟藥業(02171.HK)官宣獲得了珠海軟銀新創一筆投資,珠海軟銀將以8000萬元認購優愷澤生物8%股份。
中國創新藥直面全球競爭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3月6日在北京表示,中國將組建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帶動地方資金、社會資本近1萬億元。基金要聚焦硬科技、堅持長週期、提高容錯率,通過市場化方式投向科技型企業。這讓機構和生物科技企業都感受到信心。
醫藥魔方InvestGo投融資數據庫顯示,2月份出手的超150多家機構中,有37家國家隊和CVC進場,總計投資了36個項目,其中啓明創投、上實資本和國投創業還總計在6起融資事件中領投。
Longriver江遠投資創始人張江告訴記者,“中國創新藥臨牀試驗的數量和質量穩居世界前二,中國的創新藥已經突破了進口替代邏輯,而是直接進入了全球競爭。和其他產品的出海有所不同,創新藥對全人類都有價值,所以中國的創新藥出海背後不是成本邏輯,而是因爲實實在在的創新臨牀數據。”他認爲,全球投資者也因此在重新審視中國的科技投資價值,外資LP開始用“全球市場份額”而非“中國市場空間”來對中國資產進行估值,這些影響和改變都十分深遠。
在醫藥領域,全球都存在巨大而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項目。張江表示,美元基金是在全球範圍尋找好的資產,並非僅僅到中國來尋找性價比。中國的創新藥資產能夠受到青睞,首先是因爲足夠優質。不僅僅是美國,歐洲和中東投資團隊也都對中國的創新資產表現出強烈的關注。
在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認爲,中國創新藥研發正從“跟跑者”逐漸向“領跑者”梯隊靠攏。全球化佈局已成爲中國創新藥企業發展的關鍵方向,投資人對於創新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經歷了資本寒冬後,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融資破冰,最先受益的是“全球新”的企業。
以眼科爲例,糖尿病性黃斑變性(DME), 溼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wet-AMD)作爲老年人視力嚴重且不可逆喪失的主要原因。而地圖樣萎縮(GA)是AMD的一種進展到晚期的表現,是一種常見的、單或雙眼持續不斷的繼發性致盲眼病,目前尚無強有效的治療方法。而糖尿病性黃斑水腫(DME)是導致老年人羣主要失明的重要原因首位,疾病的高複發率和患者治療依從性差的問題依然突出,治療成本昂貴,還有可及性低需要專業眼科醫師治療。
陳烱光說,OCUL101是一種創新的雙特異性抗體融合蛋白,是全球首個同時針對上述三種眼科疾病的雙抗藥物。正是基於這樣的臨牀痛點,公司成立以來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中美雙報,並於2024年11月和2025年1月相繼獲得FDA、CDE的臨牀許可,成爲全球第一款雙靶點三效創新抗體。
“我希望能夠在全球同步推進臨牀進度,但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歐科健創始人陳烱光說,“這一輪融資,大大加速了多抗管線中、美臨牀進展,爲公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下個月,我們馬上要在上海第一人民醫院入組國內第一個病患。” 陳烱光說道。
在幹細胞領域,今年1-2月,士澤生物醫藥(蘇州/上海)有限公司(下稱“士澤生物”)自主開發的臨牀級通用型iPSC衍生亞型神經前體細胞注射液產品,用於治療帕金森病(全球第二大神經退行性疾病)及漸凍症(全球首款,美國FDA認證全球孤兒藥),正式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完全批准開展註冊臨牀試驗,並同步獲得我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正式受理。
創始人李翔告訴記者,士澤生物近2年內已完成逾三億元A輪/A+輪/B1輪市場化融資。兩款新藥在美國的註冊臨牀獲批,代表了美國FDA對來自中國自主研發及“全球首發”iPSC衍生細胞藥的認可,對於驗證、促進和提升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在臨牀級iPSC衍生細胞藥治療帕金森病及漸凍症爲代表的神經系統疾病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企業需要怎樣的創新支持
“中國的民營企業家有打不死的‘小強’精神,只要有信心有希望,都會努力去尋找出路。”一位投資人告訴記者,政策端對於生物科技領域的創新支持,成爲融資端破冰的關鍵。
今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深化藥品醫療器械監管改革促進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到,要加大對藥品醫療器械研發創新的支持力度。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則明確提出要“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藥目錄,支持創新藥發展”,政策體系實現從研發到支付的全鏈條升級。
企業是創新主體,民營企業在技術進步和創新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這些政策信號都讓生物科技企業對未來飽含期待。但中國的生物科技公司要直面全球競爭,還需要在資本、政策與產業環境等諸多方面破解難題。
2024年底,位於上海市嘉定區君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君賽生物”)落成新質TIL細胞產業化基地,總面積超16000平方米,設計產能爲6000~10000例/年。君賽生物方面稱,該基地爲目前全球設計產能最大、建設標準最高、設施最智能化的TIL細胞產業化基地,未來將推動TIL產品開發,加速顛覆性創新技術的產業轉化。創始人金華君表示,關注到兩會期間證監會黨委召開擴大會議,明確提出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企業發行上市,穩妥恢復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適用,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他向記者表達了對政策快速落地的期待,“君賽生物也希望藉此東風,在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大步邁進。”
企業在創新方面的長期投入能得到回報,是企業未來能夠加大研發力度和持續投資的基礎,也是行業逐步實現從進口替代到自主創新的關鍵。而企業在加大創新力度的同時,也呼籲政府的相關部門能夠加強對新技術的洞察和理解,實現和企業共同成長。
作爲科創板的上市公司,科美診斷(688468.SH)董事長李臨表示,醫療領域是技術密集型行業,科技融合性很高。當前,生物基礎科學、蛋白組學、基因組學、互聯網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等領域都取得了重要進展。“過去十年,我們的發展模式主要是追趕跨國公司,通過模仿和改進實現進口替代。但近年來,隨着技術進步和行業融合,我們在一些重要領域已經與跨國公司處於同一水平線上,能夠自主創新。這證明我們對技術的長期投入是有回報的。但創新不應該只是企業的目標,審評等監管部門也要不斷學習和理解這些新的技術,在考慮安全性和合規性的基礎上,更好地落地配套政策,幫助企業共同實現創新。”
“霖晏醫療”是一家專注於臨牀手術輔助設備研發與應用的企業,近年來致力於外科手術導航設備的研發。劉洋說,“作爲深耕骨科智能化精準醫療領域的創新技術企業,我們切實感受到今年兩會傳遞的‘創新強音’。希望對民營企業利好政策可以真正地落地執行,尤其是科技小微企業,前幾年大環境不好,現在特別需要陽光雨露的呵護。”他表示,期待政策陽光穿透“玻璃門”,也呼籲建立“風險共擔、長週期陪伴”機制,“只有政策、資本、市場三維協同,才能讓國產高端醫療裝備真正‘植入’全球價值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