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港中期毛利率跌破3%:應收加存貨“高壓” 主業“造血”能力堪憂 |財報解讀

財聯社8月27日訊(記者 徐學成 張校毓)電子元器件分銷龍頭中電港(001287.SZ)今日盤後披露2025年中期“成績單”。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5.64%、64.98%,但毛利率跌破3%,爲歷史相對低位。與此同時,公司截至期末的存貨、應收賬款合計佔總資產的比重已超過80%,經營性現金流亦未回正。

IPO期間,中電港顯著低於同行的毛利率以及存貨、應收賬款高企的問題就備受爭議,從最新披露的半年報看,其盈利能力羸弱、主業“造血”能力不足的問題似乎並未有明顯改觀。

上半年,中電港實現營業收入335.26億元,同比增長35.64%;歸母淨利潤1.81億元,同比增長64.98%。

在這份看似還“過得去”的數據背後,中電港主業——電子元器件分銷業務的毛利率僅爲2.76%。

作爲同業可比公司,同期披露半年報的英唐智控(300131.SZ)上半年電子元器件分銷業務的毛利率爲6.60%,深圳華強(000062.SZ)電子元器件交易分部的毛利率爲6.28%。

事實上,在IPO期間,中電港盈利能力相對偏弱的問題就引起了外界的關注。

據招股書披露,2019-2021年、2022年上半年,英唐智控淨利率分別爲0.58%、2.13%、0.27%和1.23%,深圳華強則分別達到了5.00%、4.41%、4.57%、4.52%,而中電港的淨利率分別僅爲0.50%、1.23%、0.88%和0.74%,顯著低於同行。

橫向對比來看,電子元器件行業整體上屬於利潤空間偏薄的行業,中電港突出的特點在於業務規模較大,但規模給盈利能力所帶來的加成則相對有限。

另一個受到詬病的問題在於中電港在存貨和應收賬款上似乎一直“高燒不退”。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末,中電港應收賬款達131.50億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重接近40%,佔總資產的比例達到了49.21%。與此同時,中電港期末存貨亦高達83.57億元,佔總資產比重達到了31.28%。

這意味着,截至上半年,中電港應收賬款和存貨就已佔到了總資產80.49%的比重。事實上,應收賬款與存貨佔比過高的問題一直是中電港的“痼疾”。

Wind統計顯示,2020-2024年各期末,中電港應收賬款加存貨佔據總資產的比例就分別處於51.16%、72.98%、76.81%、72.14%和75.06%的高位。

這一“痼疾”帶來的傷害,集中體現在中電港的現金流量中。今年上半年,中電港經營性現金流淨額進一步降至-20.75億元。據Wind統計,自2018年以來,中電港各個年度的經營現金流無一爲正。主業“造血”能力不足,已經是中電港的“老大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