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合夥人姚卯青:機器人行業下半年將進入密集交卷期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人和機器人到底應該是什麼關係?
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無疑是科技輿論場上的“頂流”。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超過150臺人形機器人同臺炫技,疊衣服、做咖啡、撿包裹、看護老人、鍼灸按摩······而在去年,僅有18臺人形機器人做簡單的迎賓動作互動。
這讓業界與觀衆對具身智能的未來,充滿了期待。作爲龍頭公司,智元機器人合夥人、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採訪時認爲,機器人需要回到“執行器”本身,高頻、高精度跟隨以及低延遲的執行器非常重要,其次還需要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力控,實現工業場景作業。
在傳感器層面,機器人不僅僅需要多種傳感器融合,在標定、時間同步、多機一致性上也非常重要。同時,在本體構型上,再強的算法、模型,也無法替代高自由度靈活本體的優勢。
他希望,未來機器人的本體能夠越來越接近人類的構型,並且帶來更高的自由度。
除了在技術和產品端,智元在資本市場上也開始全面發力。
就在不久前,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智元機器人運營主體)及其核心團隊共同出資設立的持股平臺,擬至少收購上市公司上緯新材(688585)合計63.62%股份。7月28日,上緯新材股價再創歷史新高,從7月以來累計漲幅達到860.5%,從年初至今漲幅爲1027.32%,成爲2025年以來A股首隻10倍股。
以下爲對話實錄:
機器人落地產業
Q:今年以來,機器人的熱度一直在持續。在跟應用場景方溝通過程當中,有沒有感受到一些變化?
姚卯青:隨着具身智能向公衆的普及,很多應用方有這樣的認知超越,去年我們接觸客戶他們認爲是自動化的生態,直接插上插頭就可以直接用。
今天他們會發現,其實這是需要做雙向奔赴的事情,它是一個數據驅動的過程,需要機器人在實際場景中去訓練,去不斷地迭代,其次還要配合做一些產線的改造,更好地讓機器人接入進去。同時,客戶也願意從資金角度去投入,跟我們做POC的驗證,而不是直接拿來主義。
Q:你曾經在蔚來等車企就職,怎麼看機器人進廠做實訓,機器人開始發揮作用,你覺得還需要多少時間?
姚卯青:我是相對比較樂觀的,今年上半年已經簽了柔性場景做落地,未來一年左右會看到很多這樣的案例出現。
Q:機器人現在離代替員工還有距離,難點是什麼?
姚卯青:我們已經連續做到一萬次零失誤,幾乎達到人的水平。但是如果真正上線,大家會有更高預期,比如說會不會影響產能,當然也可以通過別的運營手段。我們下一代產品都支持不關機情況下直接熱換電,另外也有自主回充,跟家裡掃地機一樣沒有電就可以充。
Q:智元的技術路線,挑戰主要有哪些?大小腦和本體,投入精力過程當中有什麼偏重?
姚卯青:我們的報告當中有提到,做到落地是一個閉環的飛輪,不得不把這些事情都做好,很難說把其中一塊東西完整外包出去。在實踐過程中我覺得依次迭代是循環往復的過程,某一個時間點做一些設計,在這個之後收集相應的數據迭代,你發現會有很多新的需要提升的地方。然後再回頭設計本體,所以在投入方面來講我們團隊各個方向都還是在努力。
Q:7月初,智元機器人中標中國移動7800萬元的訂單,它的具體功能和應用主要有哪些?
姚卯青:這個項目是中國移動做的一個定製雙足人形機器人,這個產品主要會應用在移動這樣的運營商的門店、營業廳裡面去做一些接待講解等交互的工作。
Q:接下來還會在服務機器人這個方向發力?
姚卯青:這只是在類似場景邁出的第一步,後續還會持續探索,在運營商、酒店、銀行等一些服務接待的場景,其實都有海量的需求。當然,這只是我們應用方式之一,通過智能創造無限能力,通過交互讓機器人進工廠,工廠只是第一步,下一步零售服務業,最終若干年後纔會進入家庭。
Q:很多投資人認爲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是具身智能的窗口期,你覺得智元什麼時候會給市場交出一份比較大的答卷?
姚卯青:下半年交卷,我覺得這個說法是對的。現在出來的團隊也很多了,很難說到底誰的能力比較強,最主要的方式是實戰檢驗。
很多頭部公司,像智元做到一個比較高的估值水平,大家會看你的營收以及效果,下半年我們會密集進入到真正行業交卷的階段。
世博展覽館內與觀衆互動的智元機器人
同質化無可避免
Q:有些公司會依賴合成數據、虛擬數據,你怎麼看待數據採集的問題?
姚卯青:其實很多公司會從自身的出發點去倒推這個問題,希望以終爲始去給1比10、1比99這樣一個答案。
實際上在過程中,很難涵蓋所有物理世界我們想讓機器人做的事情。也許局部任務裡面可以用仿真,但是大部分只能依賴真實世界,這也是我們在實驗中發現的效果。同時在比較多可以仿真的一些團隊,如果你們深入瞭解的話,最近他們也在採集海量的數據。
Q:怎麼看待具身智能行業同質化的問題?
姚卯青:肯定會有一些同質化,但是我覺得這個市場還是足夠大的,蛋糕也很大,目前頭部的幾家都有機會。大家都是創業公司,本身要有很大的差異化也比較難。專注於某一個場景是大家普遍的做法,有些是零售、有些是工業的、有些是家居的,我覺得這很正常。
包括智元來講也沒有做所有行業的場景,經歷大量長期的篩選評估和客戶的推介,過程中形成我們技術相匹配的場景,作業類場景主要就是製造加物流。
Q:智元會走向安卓模式,開放本體接口專注於模型授權嗎?
姚卯青:首先商業模式上來講,我們不太會走安卓的模式。安卓是谷歌,谷歌本身的商業模式就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主要是靠互聯網流量廣告搜索這些業務,安卓主要是靠搜索。
智元作爲一家本體廠商更多提供軟硬件一體化,集聚優化給到我們的客戶,更像蘋果、特斯拉一樣軟硬件全棧優化,在手機上大家也有體驗。我希望我們的產品是能夠給用戶帶來極致體驗。
Q:從智元的某一個產品舉例談談現在產業鏈的進展和改善?
姚卯青:我們今年進入到集中的商業交付階段,今年會有幾千臺機器人出貨,現在來看的話供應鏈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達到大的產能,同時保證產品一致性,還是整體提升的過程,現階段我們接觸的供應商,也在陪他們成長,總體來講還是偏中小型的企業。過去在機電比較大的玩家還在躍躍欲試,我們最近的生態行業夥伴準備下場,給他們看到了車之後更大的一個機會。
Q:過去一年裡面智元比較大的突破是在哪個環節?
姚卯青:我們的關節模組,尤其我們雙足人形,在去年經歷量產爬坡,到今年來說都基本做到穩定。去年的那個狀態,因爲有些車企,像奇瑞大家知道有一個 4S 店的機器人,當時他們是以車企的標準給我們做驗收的,過程中確實很難受,行業早期階段,我們花很長時間才能到這麼高的標準,現在我們發現一旦邁過這個坎之後對我們來說也是巨大的蛻變。
Q:從智元角度講一下硬件和軟件的降本路線大概什麼樣子?
姚卯青:首先,降本這個問題我們還是比較理性看待的,因爲智元整個應用場景和市場方向還是以B端爲主。從取代人的角度,有一個合理的價格就可以。工業場景的計算,我們現在繼續往上走,很多硬件可以開模,整個製造成本降到相對較低的水平,所以我們並不太擔心,能夠在成本方面讓客戶去接受。
Q:在真機數據採集上有哪些新的思路進展和方法?
姚卯青:數據的話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開放式的數據採集,其次我們現在也有一些真實應用場景的數據採集。很多客戶願意開放他們的場景,無論他們的作業現場,一些零售店裡面去採集的,我們通過很多的專用的口令放到通用的合集,同時數據的增廣等等維度上,我們結合生成式還有仿真技術。對同樣一段數據,改變它的一些環境、光照,甚至是操作物的一些紋理特徵形態,去做了很多這方面的工作,來增加多樣性。
總的來說我覺得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它不會停止。
出海與投資
Q:在具身智能領域,智元有沒有出海計劃?
姚卯青:我們現在在北美、在歐洲,在中東,在日韓,在東南亞其實都已經有一些佈局,很多都是跟當地的合作伙伴去合作,本地化來實現全球化這麼一個戰略方向。
同時我們的產品今年開始往海外進行交付了,過去大家在很多行業裡面也看到了,中國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在中國能夠殺出來的產品往往在海外能夠快速地做突破,這也是我們確實比較看重的一塊。
Q:在海外商業化落地,跟國內市場比面臨哪些挑戰?
姚卯青:我覺得歐洲、北美市場比中國市場更保守一些,他們對於新事物比如交互類的場景好像不太關注,而是會去看一些工業類領域的應用場景,是否具備落地條件?是否能降本增效?另外,海外用人成本更高,工廠的員工管理更難,假如每個月你都要培訓好幾百人的新人來上線工作,這對產品的一致性、穩定性都是巨大的挑戰。相對而言,中國整體員工素質更高,也比較穩定。
Q:在產業投資方面,與產業方的合作有什麼實質性進展?
姚卯青:我們投資比較多的往往是我們一些上游的供應鏈,比如說傳感器、關節等等這些,很多我們引入的一些投資方和股東,其實是一些場景方,包括像汽車、3C電子等。
現在圍繞着上下游都做了一些緊密協同,上游的一些供應鏈企業,我們已經把他們的一些部件往我們的整機導入,下游的場景他們也給我們打開的,共建項目下半年有機會做一些交付。
Q:人和機器人到底應該是什麼關係?
姚卯青:在我們構想的未來社會裡,機器人還是去服務於人類的,去做一些不適合人去做的勞動。比如過於枯燥的、重複性的勞動,甚至是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一些危害的環境裡,讓更多的機器人去替代我們。所以我們一定會在這個過程中,找到這樣合適的場景。其次,在技術的路徑上做好對它的一些監督和設計,能夠讓機器人在我們設定的框架下安全運行。
Q:從創業角度來看,你覺得目前有什麼樣的經驗可以借鑑?
姚卯青:現在如果說想要出來創業的話,第一點需要具備跟現在已有玩家的差異化,要有獨門絕技,現在同質化是有一些的。
其次,建議能夠找到自己位置的應用場景,再出來創業的話可能會面臨融資的挑戰,因爲這個賽道已經開啓了。跑了兩年多,很多資本紛紛已經下場或者比較重的押注了幾個玩家,結合自己的特色,還有自己的應用場景講通整個發展路線,這也是要去花時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