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形機器人明年進入商業化 2028年普及導入多行業

關注臺廠在這波人形機器人的商機,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盧冠芸表示,臺灣機器人、晶片與資通訊的供應鏈完整且具有優勢,有四個主要切入點。首先,可從應用發展整合方案,開發關鍵模組切入人形機器人供應體系;其次,資通訊業者除了可參與整機,也可參照國際由電動車供應鏈作爲主要發起者的角色,將電動驅動、AI與軟體平臺等共享核心技術的領域知識,延伸至人形機器人開發;第三,從感測模組、關鍵零組件、機器人組裝等,成爲供應鏈關鍵要角;最後,從軟體技術、模型與平臺,以及系統整合切入。

另外,資策會MIC關注全球智慧城市正透過AI加速數位轉型的趨勢,其中,Edge AI、多AI代理(Agentic AI),以及數位雙生扮演了關鍵主力。首先,邊緣智慧正加速普及,eSIM搭配Edge AI將成爲城市即時感知的基礎建設。隨着eSIM標準成熟,物聯網裝置連網將更靈活與高效,加上邊緣AI晶片規格持續升級,將有助於生態系開發模組及套件、軟體平臺與服務;二,多AI代理將推動城市決策自動化,使城市走向自主協作、多代理互動的新模式。資深產業分析師廖彥宜建議,業者可聚焦開發支持場景感知、任務分派、策略規劃,以及異常處置的多AI代理平臺與模組服務,切入交通、治理安全,以及零售商務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