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揹債人”騙局猖獗,監管提示警惕“輕鬆致富”陷阱

半年內可獲百萬元,外加公司、房產或汽車,交換條件只是個人徵信……“職業揹債人”騙局在社會上流行起來,不少金融消費者上當受騙。監管近期再度提示廣大消費者提高警惕,遠離“職業揹債”陷阱。一旦成爲“職業揹債人”,將面臨諸多風險隱患:背上鉅額債務、信用破產並涉刑責。

監管提示,金融消費者需提高風險意識,切記任何承諾以個人名義貸款,卻聲稱“不用你還”的話術,本質都是騙局。面對“職業揹債”這類看似輕鬆賺錢的“好事”,一定要保持清醒,不要鋌而走險,貪小失大。

“職業揹債人”的陷阱

在社交平臺的隱秘角落,近期時常能看到一些極具誘惑力的招募信息:“一手大量村民、花戶,速來”“白戶可做,三個月下款,到手200萬。”“一個月輕鬆入賬百萬”“3到6個月,淨賺500萬。”這些看似誘人的高額報酬,往往能輕易吸引不少人的目光。

記者發現,“花戶”“白戶”“一手村民資源”等“黑話”實則是職業揹債生意從業者留下的暗號,這些“黑話”背後隱藏着一個龐大的騙貸產業鏈,受害者多爲金融知識匱乏的弱勢羣體。

上述“黑話”中,“白戶”是指從未有過貸款記錄的優質賬戶,而“花戶”則是指徵信上有逾期記錄的人。

小胡(化名)就因爲是“白戶”而被貸款中介盯上。小胡對記者表示,中介向他承諾若幫忙操作貸款200萬元,就給他20多萬元的報酬。這對於沒有穩定工作、徵信空白的小胡來說極具誘惑力。

記者瞭解到,中介鎖定目標後,會將“白戶”拉入加密微信羣進行身份篩選。篩選的核心條件包括:年齡介於25歲至55歲、徵信空白、名下無固定資產。部分中介甚至聲稱無社保記錄也無妨。一名中介人員向記者解釋:“這類人羣在銀行系統中缺乏有效畫像,反而被認爲操作風險較低。”

在第一步操作中,小胡按照要求提供了自己的身份證信息和銀行徵信查詢資料。經過覈實,他們確認小胡是一名“徵信白戶”,即沒有任何貸款記錄。隨後,貸款中介及其合夥人選定了一套實際市場價值僅160萬元的二手房,但他們通過虛高評估等手段,最終以290多萬元的價格“出售”給小胡,其中貸款金額高達200萬元(七成貸款)。

從事貸款中介業務的阿溫(化名)向記者透露,虛高評估報告往往是由合作的評估公司出具的,而相關費用會直接從貸款資金中扣除。阿溫表示:“先擡高房屋評估價,再簽訂陰陽合同,這已經是業內常見的操作手法。”

在整個房產過戶過程中,所有手續都由中介代辦,小胡只是在合同上籤了字。當銀行在申請房貸要求提供工作證明時,中介隨意編造了一家建築公司的名稱,並僞造了一份加蓋該公司“公章”的收入證明,還僞造了一份顯示小胡每月有8000餘元“穩定收入”的銀行流水。憑藉這些虛假材料,小胡順利通過了銀行的貸款申請。

小胡稱,放款完成後,他並未拿到一分錢。

阿溫分析說,真正的房東最終能拿到160萬元,而剩餘的款項則到達中介控制的賬戶。揹債人小胡則名義上揹負了七成的貸款。

監管再度提示風險

一位長期接觸灰色貸款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爲了延長騙局暴露時間,貸款中介在辦完房貸後不會立刻停供,而是繼續申請裝修貸、經營貸直至額度用盡,再以失業或經營困難爲由“下車”。

另一位中介人士表示,圍繞“職業揹債”已衍生出多種二次騙局。例如,中介在社交媒體上發帖以“背車貸給佣金”爲餌,實爲汽車中介沖銷量。候選人辦完正規車貸後,車輛或被轉賣,佣金也無影無蹤。還有的中介以“包裝徵信”爲由收取中介費、查詢費,收款後即失聯。部分公司聲稱“預審材料”,實則拿“白戶”信息去多家平臺申請小額網貸,導致當事人徵信查詢次數暴增,可能被金融機構視爲不良賬戶。

記者注意到,“職業揹債人”騙局現象頻現,涉案金額巨大。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共查處此類違規貸款案件3800餘起,涉案金額超過50億元。

維思德律師事務所律師楊凡稱,該產業鏈中,僱主提出揹債需求,中介則通過網絡以高額報酬吸引目標羣體——通常是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識薄弱、缺乏償債能力但徵信記錄“乾淨”的人,中介再將目標人羣進行一定包裝。該產業鏈呈現組織化運作、專業化包裝和資金快速轉移的特點。

針對“職業揹債”騙局,監管部門已多次出手。7月21日,金融監管總局再次發佈風險提示:不法分子以“高額回報、無須還款”爲餌,誘導消費者承擔鉅額貸款,最終造成個人徵信受損、債務纏身,甚至觸及法律紅線。監管提醒公衆,對此類“快速致富”“無須償還債務”的話術保持警惕,避免落入陷阱。

監管還提示,參與“職業揹債”將面臨多重風險:一是高額債務負擔。揹債人需依法償還全部本金及利息,逾期未還可能面臨催收、罰息,甚至被起訴。實際案例中,揹債人到手的“揹債費”僅爲貸款金額的一部分,而大部分資金被不法分子瓜分,揹債人卻需承擔遠超自身所得的債務。二是個人信用受損。一旦無力償還貸款,個人徵信將留下不良記錄,影響未來獲取正規金融服務,甚至成爲失信被執行人,出行、就業等正常生活受到限制。三是法律風險。協助僞造資料騙取金融機構資金的行爲,可能涉嫌詐騙、非法集資、騙取貸款、洗錢等刑事犯罪,參與者可能淪爲不法分子的共犯,面臨法律責任。

北京嶽成律師事務所徐騫律師補充道,“職業揹債人”這一角色潛藏巨大法律風險:民事層面,揹債人不僅需承擔還款責任,還可能捲入法律糾紛並遭受信用損失。刑事層面,可能涉嫌洗錢罪、非法集資罪及詐騙罪等。徐騫特別強調,若揹債人明知實際借款人存在違法行爲仍提供借款服務,則可能構成共同犯罪,承擔相應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