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職業揹債”陷阱!金融監管總局發佈風險提示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只需貢獻自己徵信”“不用本人償還債務”“短時間輕鬆獲得高額酬勞”等話術爲誘餌,誘導消費者落入職業揹債騙局。不法分子騙取銀行貸款後抽取高額分成,將相關債務全部轉嫁給揹債人承擔。部分消費者輕信此類虛假宣傳陷入困境。金融監管總局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示廣大消費者提高警惕,遠離職業揹債陷阱。

據悉,從實際案例看,揹債人到手的“揹債費”只是貸款金額的一部分,大量資金被不良中介和不法人員瓜分,而揹債人要揹負遠超自身所得的債務,需依法償還全部本金及利息,逾期未償還將面臨催收、罰息,甚至被起訴。一旦揹債人無力償還貸款,個人徵信將留下不良記錄,甚至成爲失信被執行人,出行、就業等正常生活將受到限制。如協助僞造資料騙取貸款,可能涉嫌詐騙、非法集資、騙取貸款、洗錢等刑事犯罪。

金融監管總局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相關負責人提示消費者,任何承諾貸款卻 “不用你還”的話術都是騙局。目前,公安部和金融監管總局正在聯合開展金融領域“黑灰產”違法犯罪集羣打擊工作,依法嚴打騙取貸款、貸款詐騙等犯罪活動。如公衆發現有人兜售“揹債賺錢”門路,或身邊有類似僞造材料、騙取貸款行爲的,一定要堅決拒絕,並及時向金融監管等有關部門舉報或向公安機關報案。一旦不慎捲入騙局,要第一時間收集證據,尋求法律幫助,最大程度減少損失。

此外,要珍惜個人信用。信用記錄是個人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第二張“身份證”,要合理規劃收支,按時償還各類債務,不隨意爲他人擔保,不參與任何形式的騙貸或信用卡套現。發現信用記錄異常,及時聯繫金融機構覈實處理。審慎對待“代辦”業務,在有資金需求時,警惕非法中介虛假宣傳,務必選擇正規、可靠的渠道辦理業務。妥善保管個人信息,不輕易將個人證件原件交由他人“代辦”業務,避免上當受騙遭受損失。在任何合同上簽字前,務必仔細閱讀條款,明確自身權利義務。

(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