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芯片市場競爭白熱化,本土企業加速上車
2025年車市在全面智駕戰中開局,長安、比亞迪等多家車企發佈了智駕戰略,比亞迪將高階智駕門檻拉入10萬元以下的車型。車企加速普及“智駕平權”,爲價格更低的國內芯片企業提供了快速發展的機遇。
近日,黑芝麻智能與東風汽車集團宣佈達成進一步合作,東風汽車部分車型搭載了黑芝麻智能武當系列芯片,計劃於2025年量產。此外,黑芝麻智能還宣佈旗下華山A1000家族芯片獲一汽平臺定點,將首次搭載於一汽燃油車型,做到“油電全適配”。
黑芝麻智能創始人兼CEO單記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智能駕駛芯片企業來說,推動大規模量產十分關鍵,2025年是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他表示,汽車產業的變革給本土芯片帶來了機遇,2025年再做智能駕駛芯片已經錯過了時間窗口期,資本不會投入;另一方面,2025年市場格局基本成熟,廠家支持多家芯片公司成本過高,最終可能會選擇兩家。此外,從技術層面來看,2025年也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點,高速NOA在2025年將成爲標配。
不過,從國內芯片企業推出的產品來看,其多適用於入門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普遍搭載在20萬元以下的車型上。蔚來、小鵬、理想等高端產品應用的芯片仍被英偉達佔領主要市場份額。蓋世汽車發佈的2024年1月至8月的智駕芯片市場排行榜顯示,英偉達Drive Orin-X以109.3萬顆的裝機量穩坐榜首,這進一步印證了其在高性能計算領域的領先地位以及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深度支持。特斯拉FSD緊隨其後,以78.8萬的裝機量位列第二。目前,國內芯片廠也在加速佈局高算力芯片。2024年末,黑芝麻智能發佈算力更高的華山A2000家族芯片,其預計從2025年開始,高階智駕能力逐漸成爲標配。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國內芯片廠整體市佔率整體較低,同時車載芯片領域投入時間長,研發成本高,本土芯片廠普遍處於虧損狀態,而尋求更廣闊的融資渠道是芯片企業的當務之急。去年8月份,黑芝麻智能正式赴港上市,成爲國內自動駕駛芯片港股第一股,隨後地平線也在港交所上市。過去幾年,兩家企業均處於大幅虧損狀態。
根據黑芝麻智能(02533.HK)披露的業績預告,預計2024年實現收入約4.5億元至5億元,同比增長44%至60%;預計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利潤淨額不低於1億元,而前一年同期虧損約48.55億元。
董事會認爲業績預增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自動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收入增加,公司向包括比亞迪、東風及吉利等主機廠和一級供應商供貨,且在量產車型中的使用數量穩步增加;二是公司產品線擴張及發展帶來的商用車領域市場滲透率提高;同時,隨着相關政府政策的發佈,公司在車路雲一體化等領域收入增加;三是向投資者發行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收益主要由於投資者持有的附有優先權的股權的公允價值變動所致。
東吳證券發佈的一份研報顯示,車企自研SoC芯片的難點在於面臨設計人才短缺、資金投入大、難以起量攤薄成本。此外,車企自研SoC從設計到量產需要約 5+年的時間,需要前瞻性設計,風險大回報週期長。國內芯片公司推出開放生態模式,既能幫助車企降低成本,又能滿足車企定製其產品的核心需求,以實現在終端市場差異化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