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華爾街|Diginex首席執行官Mark Blick談ESG的未來:從合規要求到核心商業戰略的轉變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周蕊 紐約報道

近年來,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已成爲全球資本市場的關鍵議題,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投資者將其納入長期戰略規劃。隨着可持續投資的興起,ESG評級逐漸成爲企業吸引資本、融入供應鏈體系和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儘管ESG在金融決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許多企業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如缺乏統一標準、數據收集複雜、合規成本高昂等。此外,市場對“漂綠”(Greenwashing)的擔憂,也使得一些企業在推進ESG過程中步履維艱。

同時,全球範圍內ESG的發展也面臨政策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美國,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傾向讓ESG在華爾街遭遇一定阻力,一部分投資者對ESG監管的趨嚴持觀望態度。另外,仍有一些企業在探索如何將ESG目標與自身商業模式深度融合,使其不僅成爲合規要求,更能推動盈利增長和風險管理。

在這種背景下,如何爲企業量身定製適合的發展路徑,並確保ESG評級能真實反映其可持續發展努力,已成爲行業關注的核心問題。ESG數據分析軟件供應商Diginex首席執行官Mark Blick近期在美國紐約納斯達克交易所接受了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的專訪,分享了他對未來5至10年ESG發展的看法,並探討了企業如何在日益嚴格的ESG監管和日益增長的市場期待下,將ESG融入企業發展戰略,實現可持續增長。

企業在ESG評級中面臨挑戰

南方財經: 近年來,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在華爾街的金融決策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但許多企業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例如缺乏標準化、數據收集困難等。在你看來,目前企業在 ESG 方面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Mark Blick:我認爲企業在 ESG 方面確實面臨着多重挑戰,同時(這一領域)蘊藏巨大的機遇。尤其是我們主要服務的中型企業,它們通常是 ESG 領域的新手,剛剛開始探索如何將可持續發展實踐融入企業運營。

在我與客戶的對話中,常常涉及如何幫助他們克服對ESG 評級的恐懼。他們擔心,如果沒有做好ESG 報告,會讓自己顯得無知,甚至受到法律機構或非政府組織(NGO)的批評。而即便他們已經付出了努力,由於缺乏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團隊來完善ESG 報告,最終的ESG 評分可能仍然不理想,導致外界質疑其可持續發展承諾。

我們的目標是向企業展示市場上已有的ESG 工具如何幫助它們取得超預期的成果,並邁出ESG 評級的第一步。實際上,許多企業已經在不同部門以不同的形式報告ESG 相關內容,只是它們尚未意識到這一點。例如,一家年收入達到500 萬至1000 萬美元的企業,通常已經在履行部分ESG 責任,只是這些信息被分散在不同的業務職能部門。關鍵在於如何將這些零散的信息整合到企業的整體戰略中,使ESG 變成公司管理體系的一部分。當企業意識到自己已經覆蓋了70% 的ESG 需求時,它們會發現ESG 評級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

南方財經:企業如何確保ESG 評分能夠真實反映它們的可持續發展努力?

Mark Blick:真實性是關鍵。這對許多企業而言是ESG 評級過程中的一大挑戰。

當企業開始 ESG 報告時,常見的第一反應是:“有太多內容需要披露。” 於是,很多公司會嘗試涵蓋大量指標,最終形成 50 頁、60 頁,甚至 100 頁的可持續發展報告。然而,對於剛接觸 ESG 或資源有限的企業來說,試圖在短時間內滿足所有 ESG 評級要求並不現實。相比於跨國公司,它們往往缺乏專門的可持續發展團隊和成熟的 ESG 數據管理體系,因此,如何合理規劃 ESG 評級工作,避免因過度追求全面性而導致執行困難,成爲企業的一大痛點。

我們的 ESG 報告軟件希望能夠幫助企業建立信心,讓它們明確 ESG 評級不必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鼓勵企業選擇10 個最重要、最能體現自身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指標,而不是耗費大量精力在所有可能的 ESG 指標上。

這樣,企業可以將 50% 的時間用於數據收集和報告,而不是像過去那樣花費 95% 的時間在繁瑣的數據整理上。同時,它們也可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實際的 ESG 創新舉措中,推動這些關鍵領域的可持續發展進程。

更重要的是,企業需要有信心向市場傳達:當前階段,我們重點關注這些核心 ESG 領域,其他指標可能會在明年或未來逐步補充。這樣,企業不僅能展示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切實進展,還能以更加務實、高效的方式提升 ESG 評分,從而在投資者、監管機構和市場競爭中佔據更有利的地位。

南方財經: Diginex 正在將人工智能這一概念引入 ESG 報告,你認爲Diginex 的ESG解決方案相比市場上的其他 ESG工具,有哪些獨特之處?

Mark Blick:我們始終堅持一項核心願景,這個理念最早由我們的聯合創始人 Jessica Camus 在五六年前提出。當時,她在英國一家上市的小型公司擔任非執行董事,親身經歷了 ESG 評級和可持續發展報告過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難。

她回憶,當時爲了完成 ESG 相關報告,公司團隊花了六個月時間,在 10 個 Excel 表格之間反覆切換,將文件傳送給 30 多位相關人員進行調整。最終,儘管已經投入大量人力和時間,公司仍然不得不花高價將報告交給外部顧問進行修訂和潤色,以確保其符合市場和監管機構的要求。這一過程不僅繁瑣低效,還給企業帶來了額外的財務和時間成本。

在我們研究市場後發現,大多數 ESG 評級工具都專注於那些已經建立成熟可持續發展體系的公司。這些企業經驗豐富,能夠生成專業且全面的 ESG 報告,市場上也有相應的解決方案來滿足它們的需求。這當然是 ESG 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們認爲,還有一個更值得關注的市場——那些剛剛開始 ESG 之旅的企業。

我們的核心目標,是服務那些對 ESG 仍感陌生的企業,尤其是那些曾經認爲 ESG 只是市場營銷的一部分,但現在因爲監管機構、客戶、投資者乃至社會輿論的壓力,意識到 ESG 需要成爲企業財務和法律管理框架一部分的公司。這些企業不想在外部諮詢上投入過多資金,但又需要找到切實可行的方式,邁出ESG 評級的第一步。

我常開玩笑地稱之爲“脾氣暴躁的 CFO(Grumpy CFO)”市場。 這些 CFO 可能五年前還覺得 ESG 只是一個“可選項”,如今卻被迫開始認真對待 ESG 評級。我們的目標,就是讓這羣 CFO 的工作變得更輕鬆,幫助他們在有限的預算和時間內,順利完成 ESG 報告,滿足監管合規要求,並逐步在企業內部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體系。

因此,我們所有的ESG 解決方案都圍繞這一目標展開,確保這些初次涉足ESG 評級的企業能在不依賴昂貴顧問的情況下,輕鬆邁出第一步,並在未來實現更深入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ESG也是“盈利、生存和增長”

南方財經:Diginex 還與許多知名銀行,比如匯豐銀行,以及相關監管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這些合作伙伴關係在推動 ESG 採納方面發揮了什麼作用?

Mark Blick:這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作爲一家不斷髮展的公司,與像匯豐銀行這樣規模很大的金融機構合作,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我們在香港、中東、美國和英國都與他們建立了合作,這讓我們能夠接觸到成千上萬的企業,對我們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這也有助於重新定義 ESG 的價值。

我經常開玩笑說,ESG 不只是環境、社會和治理的縮寫,它還可以理解爲盈利、生存和增長。當企業聽到這樣的說法時,往往會恍然大悟,意識到ESG 不只是一個合規要求,而是一種商業策略,能夠幫助他們贏得更多客戶。現在,可持續發展報告已經成爲許多跨國公司的標準化採購流程的一部分。如果一家年收入1 億美元的中型製造企業想要進入跨國公司的供應鏈,往往需要滿足ESG 或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要求。

從銀行的角度來看,ESG 還能幫助企業獲得更低成本的融資,比如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或綠色金融。如果企業能夠通過ESG 吸引更多客戶,同時降低融資成本,就能在市場競爭中更好地生存並實現增長。

南方財經:你是否觀察到 ESG 方面在不同行業的具體趨勢?哪些行業走在前列,哪些行業相對滯後?

Mark Blick:我不會說哪個行業滯後,而是從我們的經驗來看,那些長期以來受到嚴格審查的行業,往往已經在ESG 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有些甚至已經耕耘了數十年。正如我們之前討論的,我最初來自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這個行業很早就開始報告各種環境可持續性指標。

通常,我們的客戶主要來自自然資源、交通運輸、製造業和工業等領域。這些行業本身就面臨着較多的外部審查,因此在 ESG 方面的發展也相對較快。他們不僅數據收集能力更強,而且周圍有許多利益相關方持續推動他們進行 ESG 報告。因此,相較於其他行業,他們在 ESG 採納方面往往走得更遠。

ESG應成爲公司戰略的核心部分

南方財經:你對 ESG 未來 5 到 10 年的發展有何預期?

Mark Blick:我可以談談我的願景。我不知道您是否聽說過羅夏墨跡測試(Rorschach test),它是一種心理測試。我給您看一張墨跡圖,您可能會覺得它像一隻蝴蝶,我可能會覺得它像一隻河馬,而另一個人可能會覺得它像一朵雲。

南方財經:這是指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都會有不同解讀?

Mark Blick:沒錯,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而目前,ESG 領域正處於類似的狀態。如果我向首席財務官(CFO)介紹ESG,對他們而言,ESG 主要與如何滿足監管合規要求有關;如果我和銀行從業者討論ESG,他們關注的重點可能是如何通過可持續發展貸款來更好地部署資本;而對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負責人,ESG 可能意味着如何確保企業實現碳減排等氣候目標。每個人的關注點都不同。

我希望,在未來5 年內,ESG 能夠實現標準化和普及化,成爲企業管理的一部分。當CEO 或CFO 在臺上發佈季度財報時,除了談論營收和利潤,他們也會自然而然地談論企業的非財務風險指標。這些指標可能包括溫室氣體排放量、水資源回收利用情況、員工福利狀況等,讓ESG 逐步成爲企業經營對話的常規內容。我希望,未來ESG 不再是一個額外的考量,而是像財務指標一樣,成爲衡量企業表現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方財經:在華爾街,部分投資者對 ESG 仍有所牴觸,你如何看待這些阻力?

Mark Blick:這種情況確實存在,我們也能看到。我喜歡用一個比喻來形容ESG 的發展趨勢——這不是我原創的,但我借用一下。可持續發展就像流水的流動,水面可能會有波動,有時平靜,有時洶涌,但水流的方向始終是一致的。

目前,確實有不少企業在思考ESG 的定位——如何將其融入整體公司戰略。我認爲,最重要的是確保ESG 不是一個額外的附屬項目,也不是與公司戰略平行運行的獨立部分,而是核心的一部分。

從長期來看,企業關注的重點依然是如何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如何爲未來做好準備以應對外部衝擊,如何吸引新客戶,如何獲取新的融資渠道。這些方向已經基本確定,ESG 的發展雖然可能遇到短期的挑戰,但其長期趨勢不會改變。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欄目策劃:於曉娜

欄目統籌:向秀芳

出鏡記者:周蕊

文字編輯:和佳 向秀芳

翻譯&製作:周蕊,段伊航(實習生)

美術設計:林軍明 廖苑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