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業錨定城市治理新賽道,45萬物業人共創“宜居湖北”新標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文汐,實習生潘希靈 武漢報道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從大規模增量建設,轉向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與其息息相關的物業行業也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價值深耕”的轉變。
今年,“好房子”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於5月印發《關於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部署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其中,“好房子”建設,主要是大力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
湖北正積極響應落實“好房子”建設的政策導向。在6月13日開幕的2025武漢國際智慧物業博覽會上,特別打造了“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湖北館,集中展示宜居湖北“四好”建設方面的創新實踐。
例如,在適老化改造方面,武漢市萬科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充分考慮老年人身高、體重和行動能力,確保扶手和淋浴椅的高度、角度和承重能力符合老年人實際需求,還引入了智能門鎖、感應燈等科技產品,並特別注重了無障礙設施建設,比如將蹲便器改坐便器、平開門改推拉門、房門拓寬等。
在打造騎手友好社區方面,世茂服務攜手支付寶於在管住宅小區全面上線“暢行碼”,簡化門崗登記流程;武漢嘉信物業打造“騎手悅行圈”,在管小區內均爲外賣騎手搭建了專屬進門碼。
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房地產市場監管處處長李劍在會上介紹,目前,全省註冊物業服務企業7000餘家,其中實際開展物業服務的有6000餘家,從業人員超45萬人。現有物業服務項目近1.6萬個,物業服務面積超12億平方米,年主營業務收入超300億元。
其中,武漢市物業企業2500多家,在管面積7億平方米,從業人員24萬人,總營收178億元。根據會上發佈的《武漢市物業管理行業發展報告》,2024年,武漢在城市更新方面共有6.9萬套安置房開工,老舊小區改造實際指標完成率超過100%,共加裝電梯3000多部,並完成199個完整社區建設,覆蓋率達17.25%。同時,武漢在推進老舊小區物業全覆蓋上進展明顯,有望在2025年實現全覆蓋。
在智慧小區方面,武漢已有超30項智慧小區場景落地;物業管理系統數字化發展方面,整體系統約27個模塊已全部完成。
在博覽會現場,展示了針對空間服務的智慧物業運營平臺、可替代傳統保安的人形門衛機器人、響應國家政策的電梯更新改造方案等,華爲智能安防產品、安防巡邏機器人、AI+物業數字人、無人駕駛清潔車、物聯網智能水電錶、智能測漏儀等科技產品涌現,吸引不少人關注。
“我們希望在博覽會展示的機器客服、智慧系統、巡邏機器人等各種新產品、新科技,能快速走入物業小區,切實提高小區生活品質。”武漢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謝平表示。
衆所周知,中國的物業管理起源於住宅物業服務,但如今,各類型的物業服務已百花齊放,物業行業從“規模擴張”走向“質量躍升”的同時,也從“基礎服務”邁向“城市運營”,成爲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關鍵一環和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最後一公里”。
目前,湖北已實現省市縣三級物業行業黨委全覆蓋。武漢的“紅色物業”經驗、襄陽的“物業三張清單”聯建、宜昌的物業“123”政策體系等先進物業管理工作經驗已在全省普遍推廣。
“我們將會把更多的社會基層治理經驗做法再深化、再凝鍊,也將着力推動行業向標準化、智能化、人性化轉型升級,推動物業管理更加透明化,推動服務場景向養老托育、低碳社區、應急管理等領域延伸,打造‘宜居湖北’新標杆。”李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