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創造產業發展新空間
動態調整公共充電樁佈局;預測商圈人流並提前調配共享單車;暴雨預警觸發時,市政排水系統自動聯動交通調度,救護車路線被優先優化……近年來,智慧城市建設日益成爲提升城市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城市數字化轉型是系統工程,關鍵在於數字技術與城市治理、產業發展、民生服務深度融合;當務之急是不斷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構建數據要素體系,爲全面實現城市智慧化、數字化奠定基礎。
一段時間以來,多地出臺支持智慧城市建設的政策措施。例如,《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智慧城市發展行動綱要》提出,到2025年,將北京建設成爲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標杆城市;近期發佈的《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計劃(2025—2026年)》強調,加速形成全域全時全場景應用深圳樣板,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硬件產品集羣,構築富有吸引力的人工智能人才集聚地。這些規劃,爲城市大腦的智能化升級指明路徑。
智慧城市通過集成和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促進數據資源的高效利用,在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的同時,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爲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智慧城市建設對智能設備、軟件應用、系統集成方面的需求不斷增長,促進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科技與低碳產業融合,推動了新能源、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通過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以節能減碳爲導向,鼓勵企業利用綠色製造技術進行全鏈條改造,促進不同產業之間的跨界融合和創新發展,可以形成更加緊密的產業鏈合作關係,從而進一步集聚創新要素,策源創新成果。這些瞄準綠色發展新空間的技術創新,催生產業發展新機遇,成爲下一階段城市產業佈局的重點。
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是重要抓手,可以助力傳統產業“智改數轉”。智慧城市建設爲工業互聯網提供了應用場景和需求驅動,這就要求進一步聚焦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在新材料、高端芯片等領域實現突破,以數智化加快實現傳統產業升級,推動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同發展。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化工業智能化,需要逐步從局部優化、單點應用過渡到業務貫通和協同發展的智能化升級。推進工業數據的高效採集、融合貫通、價值挖掘和合法、合規使用,實現工業數據價值化。加大工業軟件雲化工作力度,解決軟件開發門檻高、週期長等問題。不斷延伸工業互聯網“觸角”,形成技術要素和生產要素的全面互聯,實現傳統產業全產業鏈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智能化。
數據要素如同“數字原油”,爲產業創新提供有力支撐。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會產生大量數據資源,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可以提煉城市發展的潛在規律和趨勢。數據要素市場的形成也將吸引更多創新資源和人才聚集,助力相關產業加快發展。更好實現數據從存儲、加工、開發利用到智能化應用的全鏈路,需要打造城市或者區域數據空間基礎設施“雲平臺”。比如,南京“一網統管”綜合平臺對接30個部門311項指標數據,數據總量達百億級,讓複雜治理變得“一屏可觀、一鍵可管”。
隨着大量私人數據的收集和處理,保證數據不被濫用至關重要。在雲數智融合、隱私計算技術的安全保障下,要確保公共數據、行業數據、企業數據在安全領域內進行流轉,爲數據開發利用方打造“拎包入住”的開發環境,滿足數據產品的開發、監管、流通、應用全流程需求。通過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平臺,覆蓋普惠金融、跨境貿易、醫療健康等領域,實現傳統多業務場景的數據開放、數據共享、數據授權和數據價值創新。
未來,進一步建設智慧城市,還要在完善產業生態上下功夫,配套相應的產業發展和人才宜居空間。藉助“數據要素+算力基礎設施+應用場景”的模式,推動數據要素在生產活動中實現價值創造,實現對資本、勞動力和技術等要素的賦能,構建智能產業集羣,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作者:王治國 劉鶴鳴 來源:經濟日報)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