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生境營造國際一流宜居宜業宜遊城市空間多家央媒聚焦深圳盤活存量空間打造城市發展新引擎的創新實踐
深圳新聞網2025年5月19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日前,在自然資源部新聞發佈會上,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介紹了深圳在深化“多規合一”改革進程中盤活存量空間的實踐探索。而隨着2025版《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以下簡稱《規程》)正式印發實施,深圳通過規劃引領、體檢評估,讓一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變得更宜居宜業宜遊,得到了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環球網、中國新聞網等央媒的重點關注和密集報道。作爲全國首批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試點城市,深圳如何讓城市更健康?
重塑生境,讓城市與大自然共呼吸
橋上10%面積供市民遊憩通行,90%的面積則屬於城市的另一羣“居民”野生動植物。步道與野生動物廊道用植物分隔,互不干擾。
這是深圳“山海連城”計劃主幹遊憩步道的首座標誌性工程——“鯤鵬徑1號橋”,西接梅林山郊野公園,東接銀湖山郊野公園,既是橫貫深圳東西300公里遠足徑、連通景觀廊道、銜接公園體系的重要節點,也是串聯生態斑塊、修復生境系統、有效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羣的關鍵通道。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總規處副處長曹豔芳介紹,深圳共有約3000座橋樑,爲城市的人流車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高速通行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在高速城市化進程中,梅觀快速路等交通設施的建設造成了梅林山與銀湖山的生態斷裂。基於城市規劃體檢評估情況,規劃師們發現了生態斷點,並努力開展多元化、專業性、創造力的實踐探索,其中包括以生態遊憩廊橋的方式重塑生境。廊橋以“霧森系統”模擬山林溫溼條件,培育了80餘種鄉土植物及鳥食蜜源,營造了常綠闊葉林、灌草叢、池塘溼地三類生態系統,設置多目標物種共享生境,使野生動物願走樂走,實現無障礙遷徙、覓食、交友。
根據《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深圳到2035年將構建“四帶八片多廊”生態空間格局。這既包括推進生態保育帶和生態景觀帶的生態保護修復,又包括加強陸域野生動物、重要水鳥遷徙及擴散廊道和棲息地的保護建設。隨着一座座城市與大自然共呼吸的“生境之橋”建成投用,深圳將着力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縫合城市,形成“公園-商業-生活”體驗
早在4年前,自然資源部在全國確立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制度,深圳就是首批試點城市。2025版《規程》在規劃體檢中專門增加了“空間資產”和“存量盤活”等方面的評估內容。這在以小地盤、高密度、高強度開發爲特點的深圳,率先納入破題之列,並取得積極成效。
從空中俯瞰,梅林山、銀湖山、筆架山、蓮花山、中心公園“五園”連通深圳中部,而深業上城便居於蓮花山-筆架山的關鍵節點。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地區規劃處副處長曹麗曉介紹,10多年前,深業上城原址是全國八大彩色顯像管企業之一的工業園區,被4條交通幹道圍合形成城市孤島。基於城市規劃體檢評估情況,深圳市決定盤活存量空間,讓舊工業園區破繭成蝶。相關設計單位提出“縫合城市、立體開發”理念,通過連接周邊公園的空中生態廊橋,營造“五園串聯”城市慢行系統,形成“公園-商業-生活”的無縫銜接體驗。
曹麗曉說,《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是“多規合一”體系深圳首部城市總體規劃。隨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實現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產業發展、交通、林業、用地、用海等整體規劃統籌融合的力度未來將更大,有助於進一步激活國土空間存量變增量,推動城市新一輪高質量發展。
補齊短板,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
2025版《規程》牢牢抓住“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要求,加強對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引導,提高城市宜居韌性智慧水平,其中既有“人口集聚”“空間集約”“城鄉融合”“對外聯通”“安全韌性”等方面評估內容,又重點把“15分鐘社區生活圈”評估提級爲必選動作,引導城市補齊短板。
城市規劃體檢評估,圍繞百姓感受設置指標,使“人民城市”建設更可觀可感。南山區大沖村經規劃改造,配建了學校、社康、市政基礎設施、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綠色開放空間,宗祠、古樹等文脈鄉愁也得到有效原址保護,“15分鐘生活圈”的完善使居住環境、功能品質、生活便利性等得到大幅提升。大沖城中村綜合開發項目成爲廣東省“三舊”改造典範。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規劃師於洋洋介紹,在城市規劃體檢評估中,深圳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力量,既採集了社會經濟、規劃現狀以及城市運行多元大數據,又研發了專業的模型算法,在全國率先完成全市域實景三維建設,豐富的“診療”手段有力支撐了規劃實施中精準把脈、對症下藥。隨着國土空間治理的數字化轉型不斷推進,城市規劃體檢評估將橫向暢通規劃實施的各個環節,縱向解決各級各類規劃傳導時的障礙,使科學規劃與土地政策的融合創新更具民生溫度,努力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深圳打造得更宜居宜業宜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