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錨定AI重新創業
作者 | 劉寶丹
編輯 | 周智宇
2025年以來,AI被DeepSeek按下加速鍵。作爲最早投入AI的科技巨頭,阿里憑藉在雲計算和大模型等方面的技術積累,正努力接住市場涌現出的新需求。
5月15日晚,阿里發佈2025財年Q4財報,它的實際發生時間是2025年一季度,是DeepSeek引爆AI需求後的第一份成績單。
本季度,阿里實現收入2364.54 億元,同比增長7%,增速與去年持平,在過去四個季度中,表現也不算突出。在AI需求暴增的情況下,市場對阿里有較高預期,顯然,AI落地比想象中更具挑戰。不過,由於收入增長與運營效率提升,阿里經調整EBITA實現達326.16億元,增長了36%,好於市場預期。
這份財報傳遞出一個積極信號,在經過三年的低谷期後,阿里已經徹底走出至暗時刻。業績上,淘天在穩住市場競爭後,客戶管理收入開始回到雙位數水平,阿里雲的AI增長預期也比較確定。士氣上,阿里重新找回自信,幹勁十足。
26年前,阿里從杭州一處民宅湖畔花園起步,淘寶、天貓、支付寶、菜鳥……一步一步締造了中國電商的龐大江湖。如今,追求實現AGI的阿里正在試圖找回曾經的創業凝聚力,以期在AI時代創造一個新的商業神話。
5月10日是阿里日,阿里1:1復刻了湖畔小屋,將其搬進阿里全球總部。前一天晚上,馬雲現身,現場鼓勵員工堅持創業精神。吳泳銘在內網發帖表示,“我們必須抱着從零開始的心態,像創業公司一樣思考,從中創造機遇,否則我們面臨的只會是風險。”
AI時代呼嘯而來,阿里想提醒所有人,公司依然在創業,依然相信夢想的力量。
穩固基本盤
對電商行業來說,一季度是淡季,但阿里還是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很高的財報。
根據財報,本季度,淘天的CMR(客戶管理收入)達710.77 億元,同比增長12%,增速創下過去四個季度的新高,重回雙位數水平,這主要由Take rate(貨幣化率)同比提升所帶動,背後是基礎軟件服務費和“全站推廣”的增長。
這是一個很有信號意義的數字。過去幾年,淘天一直對用戶體驗和商家經營層面做投入,目的就是穩定市場份額,但投入期的收入增長並不明顯,12%的增速逼近淘天2021年的水平,也意味着,淘天開始逐漸找回昔日的電商優勢。
不過,在阿里資本敘事已經轉向AI的背景下,阿里的AI進展比預期要慢。
本季度,阿里雲實現收入301.27億元,同比增長18%,整體收入(不計來自阿里巴巴並表業務的收入)的同比增長加速至17%。這一增長勢頭主要由更快的公共雲業務收入增長所帶動,其中包括AI相關產品採用量的提升。
從財報來看,阿里雲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七個季度實現三位數的同比增長。整體增速來看,阿里雲雖然創下近一年的新高,但18%的增速低於外界預期。
電話會上,阿里管理層表示,一季度阿里雲有很多新客戶需求,大部分是推理應用或者推理場景所驅動,不過,他們真正的大規模上線可能要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纔會完成。“後面幾個月的增速,可能會更接近於我們預測的正常工作情況。”
阿里表示,一季度含春節,供應鏈受到擾動。華爾街見聞從內部獲悉,這期間阿里曾向字節購買GPU。一季度,阿里資本支出僅爲246億元,不及預期。
今年2月,阿里CEO吳泳銘宣佈,未來三年投入超過3800億元,用於建設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計算可知,阿里平均每個季度的資本支出超過300億元,要遠高於246億元這一水平。
高盛認爲,阿里巴巴的資本支出逐季下降至240億元,(同比增長2倍,與騰訊的270億元人民幣大致相當),而上一季度爲320億元人民幣。這是由於海外芯片限制以及國內芯片供應增長需要時間,預計阿里資本支出將繼續低於公司目標的每年1300億元人民幣。
核心主業之外,阿里其他業務的表現則更趨於中規中矩。本季度,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AIDC)實現收入335.79億元,同比增長22%,菜鳥實現收入215.73億元,同比下降12%,這對曾高度協同的高增長業務表現差強人意。
表現相對不錯的是阿里大文娛,本季度,大文娛集團實現收入55.5億元,同比增長12%,經調整EBITA盈利3600萬元,主要由優酷實現盈利所帶動。受餓了麼和高德訂單快速增長所驅動,本地生活集團收入161.34億元,同比增長10%。
走出低谷期
淘天CMR增速重回四年前,AI推理需求的確定性增長,這些信號代表着,阿里已經徹底走出失落的低谷。
這是一個重要轉折點,代表着阿里在電商業務上找回了面子,可以更大膽地上陣,奔赴AGI。對於想要存活102年的阿里來說,這注定是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折點。
現在提起阿里,人們想到的巔峰時刻還是2019年。彼時,阿里成爲全球第一個GMV超過1萬億美金的電商公司,馬雲以一場盛大的演唱會正式退休。然而,就在人人都以爲阿里會迎來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時,變局已經悄然而生。
突如其來的疫情疊加人們消費迴歸理性的背景,以拼多多爲代表的低價電商模式受到廣泛追捧,阿里開始走下坡路。高盛全球投資研究報告顯示,淘寶天貓的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66%下降至2022年的44%左右。
阿里股價也開始一落千丈。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阿里市值自2020年10月的8581億美元(約爲人民幣6.2萬億元)高點開始下跌,最低時阿里市值蒸發了80%,直到這輪重估中國科技資產的浪潮前,阿里股價都在低位徘徊。
相比市場份額和股價,真正讓阿里受到挫敗的是信心的喪失,過去三年,阿里的士氣遭到了嚴重打擊。
2020年12月,市場監管總局依據反壟斷法對阿里在中國境內網絡零售平臺服務市場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爲立案調查。2021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決定,責令阿里停止違法行爲,並處以182.28億元的罰款。阿里由此進入三年的整改期。
阿里的低落在2023年達到頂點。2023年11月30日,拼多多市值達到1958.87億美元,以31億美元的領先優勢超過阿里巴巴,成爲美股市值最大的中概股,阿里的地位被顛覆了。阿里員工都在關注這一刻,很多人難以理解,“砍一刀成了老大哥”。
2023年底,京東宣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對阿里“二選一”案做出一審判決,認定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二選一”的壟斷行爲成立,向京東賠償10億元。
對阿里來說,2023年是絕對的低點,也是反彈的開始。
2024年8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公告,宣佈阿里巴巴集團完成三年整改,取得良好成效。今年2月,官方時隔7年再次舉辦民營企業座談會,馬雲受邀參加,和任正非、馬化騰等企業家共同出席。
DeepSeek一夜紅遍全球之後,阿里作爲AI基礎設施服務商成爲受益者。一季度,阿里先後與蘋果、寶馬、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在AI領域合作。
如今,阿里在電商市場的反擊已經開始體現在業績增長中,不過,面對加速增長的AI市場,阿里顯然需要把握好市場節奏。
資本市場已經開始重新評估阿里的價值。5月15日收盤,阿里美股股價報123.900美元,年初以來股價漲了46%。阿里正在一點點收復失地。
探索增長新路徑
電商業務是阿里作爲科技巨頭的支撐,更是其通向AI時代的階梯。
然而,面對電商紅海,阿里的增長也愈發艱難。目前來看,阿里的增長思路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用戶增長,二是拓展新市場,後者主要指的是即時零售。
在互聯網用戶增長見頂的背景下,爲了實現用戶增長,阿里盯上了對手們的用戶底盤,併成爲主動打破巨頭間藩籬的一方。
2023年9月,阿里和騰訊牽手,上演了一出世紀大和解。阿里媽媽與騰訊廣告達成深度合作,微信視頻號、朋友圈等優質廣告流量將通過阿里媽媽UD效果投放。2024年9月,淘寶逐步向商家開通微信支付,消費者逛淘寶可以直接使用微信支付。很快,微信APP支持淘寶下單。
根據QuestMobile數據,去年9月,淘寶新增1867萬月活用戶,總月活規模達9.44億,創歷史新高。該機構分析,微信相對淘寶的獨佔用戶規模爲2.45億,其中,高頻電商用戶超過8000萬,這部分人羣有望轉化爲淘寶的長期增量用戶。
今年5月7日,淘寶天貓與小紅書籤訂戰略合作,打造“紅貓計劃”,打通從種草到購買的全鏈路。雙方將在投放額度、效果等層面展開合作,尤其,小紅書廣告筆記下面可以直接掛淘寶鏈接。
中信證券互聯網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原認爲,繼微信支付、微博、知乎、B站等渠道之後,小紅書的接入有望進一步豐富淘外流量來源,拓展內容型消費者的轉化場域,進一步強化電商生態構建與交易達成。
在做大用戶量的同時,淘寶還將重點放在了即時零售上。今年4月30日,淘寶“小時達”正式升級爲 “淘寶閃購”,由餓了麼重點保障外賣配送服務,首日上線50個城市,5月2日又提前全國全量上線。同時,淘寶閃購聯合餓了麼共同投入百億補貼。
淘寶此舉更多是出於防守。今年2月,京東正式下場做外賣,和美團正面對抗,外賣大戰全面升級,阿里作爲電商平臺,同樣需要高頻業務帶來流量。華爾街見聞獲悉,淘寶閃購業務正式上線6天后,日訂單就已突破1000萬單。
“公司佈局即時零售很多年,從收購餓了麼到投資盒馬,進入這個市場是很自然的事情。”電話會上,阿里表示,即時零售賽道很大,未來可能承接10億用戶的需求,且增長非常快。淘寶已經有廣泛的用戶基礎,會把即時零售作爲一種新服務或新品類,納入淘寶平臺上。
淘寶的優勢在於,有現成的商戶體系,同時,餓了麼深耕外賣市場多年,有成熟的物流體系。基於這些優勢,淘寶可以很快實現不錯的用戶體驗,也能在商業效率上有較好的平衡。
阿里進一步透露,未來一段時間之內,公司的重心是通過積極投資,把更多的淘寶用戶轉變成即時零售用戶。長期來看,阿里希望,基於即時零售這個新業務來升級商業模式,讓淘寶APP變得更加活躍。
不過,即時零售相對於電商,門檻更高,競爭同樣激烈。淘寶要想獲取更大的市場蛋糕,還要看美團和京東的反擊力度,這會是一場激戰。
AI開始挑大樑
從創業到淘寶誕生,阿里用了4年時間。如今,阿里用兩年多就鎖定了AGI戰略。
2023年9月,阿里完成了公司管理職務的第二次制度化交接棒,吳泳銘出任集團CEO。他上任後確立了“用戶爲先、AI驅動”兩大戰略重心。他認爲,傳統互聯網模式嚴重同質化已走向存量競爭,AI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技術正成爲全球商業發展的新動能。
兩個月後,吳泳銘首次在財報會上披露了阿里的新戰略大圖,爲阿里雲提出“AI驅動、公共雲優先”戰略,前者代表着阿里雲要提供AI基礎設施,構建AI生態,後者代表着業務結構轉向公共雲。
AI大模型的迭代速度越來越快,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後,阿里在今年2月首次提出,AI戰略的首要目標是追求實現AGI。公司判斷,AGI有可能影響或者替代現在50%左右的GDP的構成,阿里雲的目標是成爲輸出AI智能的最大雲計算網絡之一。
爲此,阿里圍繞AI戰略確定了未來三年的投入方向,即AI基礎設施、基礎模型平臺及AI原生應用、現有業務的AI轉型三方面,尤其是對於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阿里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總額超過去十年總和。
一位阿里內部員工透露,基礎設施站穩之後,阿里最重要的就是應用端實現“千行百業的AI化”,只有解決真實場景中的複雜問題,AI才能產生價值,雲和AI的市場才能更大。
發佈會上,吳泳銘分享了AI領域的兩大最新趨勢:一是在大中型企業,AI應用開始從內部系統向用戶側場景滲透;二是積極使用AI產品的客戶,從大中型企業延展到大量中小企業。
“本季度,我們的AI產品行業滲透在迅速擴大。”吳泳銘說:“除了比較快使用AI產品的互聯網、智能汽車、金融、在線教育外,很多傳統行業,如養殖業、傳統制造業等,也都在積極探索AI應用,需求增長同樣顯著。”
阿里首次披露AI的增長目標。吳泳銘表示:“2026財年,我們將繼續聚焦電商、AI+雲的核心業務增長,面向中長期,塑造以科技爲核心動力的第二增長曲線。”
從AGI到AI投入方向,再到落地執行,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阿里遇到的問題和挑戰也會越來越多。
不同於電商,阿里在AI時代面臨的會是一場更加殘酷的全球技術範式之爭,這將對阿里的技術判斷力和全球化服務能力帶來考驗。此外,國際貿易壁壘和政策合規風險,也是阿里需要面對的命題。
重回一個阿里
去年阿里還在反思自己。2024年4月,蔡崇信在接受挪威主權財富基金的採訪時表示,過去幾年裡,阿里落後了,淘天集團的問題在於忽視用戶體驗,整個集團已經爲此進行了重組。"我們砸了自己的腳,阿里過去忽視了用戶體驗。"
如今,阿里開始努力找回昔日的創業狀態,將員工重新凝聚在一起。
5月7日,阿里在西溪園區揭幕了1:1復刻的湖畔小屋。1999年,阿里就是在這個民宅裡誕生,後來淘寶、阿里媽媽、釘釘等很多創新業務也都在這裡孵化。湖畔小屋被認爲是阿里的“風水寶地”。
“26年前,18個人在這個小屋裡開始創業,最終改變了千千萬萬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夢想的力量很偉大。”一位阿里員工參觀完湖畔小屋後,感觸良多,重新感受到了阿里昔日的崢嶸歲月。
正是湖畔小屋時期的創業狀態,造就了阿里,它代表了中國商業敘事在全球的一次成功。一個廣爲流傳的故事是,蔡崇信當初選擇加入阿里,除了馬雲的個人魅力,他也被團隊的凝聚力所吸引。
5月9日晚,吳泳銘在內網發文稱,湖畔小屋是阿里創業的起點,代表阿里巴巴永不止息的創業精神、永遠對創新的追求。將它搬進全球總部,是要提醒所有人,今天阿里巴巴依然在創業。
馬雲也頻繁出現,爲阿里打Call。4月10日,馬雲在阿里雲新財年啓動會上發表演講,高科技絕不僅是征服星辰大海,更應該呵護人間煙火。“科技的意義是要讓人類活得更好,活得更有意義,是讓所有的普通人從中受益。”5月9日,馬雲現身“湖畔小屋”,鼓勵員工要堅持創業精神,持續創新。
蔡崇信則出現在510阿里日的親友見面會上,他講述了個人和阿里創業的故事,還強調了阿里的戰略重心。“AI必須融入每一塊業務,未來三五年所有業務需以AI爲驅動。”
從湖畔小屋到馬雲、蔡崇信露面,阿里試圖傳遞一個信號,阿里正在重新聚合。兩年前,阿里進行了史上最大力度的拆分,要求各業務獨立面向市場,如今,面向AI時代,阿里希望各業務可以協同作戰。
5月8日,阿里時隔兩年打通內部論壇權限,淘天、阿里雲、阿里國際、菜鳥、阿里大文娛等業務的員工在內網重聚。一位內部員工透露,阿里還將開啓跨集團轉崗,員工可以帶着期權轉崗,這樣能更好留住人才。
在帖子中,吳泳銘表示,接下來集團將以飽和式投入的打法,聚焦於幾大核心戰役。這幾個關鍵戰役將由多個業務方參與,發揮各自優勢和長項。“我們會選擇長期和全局的價值而非短期局部價值,以全局價值最優來制定集團各業務的協同策略。”
2025年會是AI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節點,這一年,AI開始真正走向大規模落地。對阿里來說,電商的中長期目標是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穩住市場地位,提升盈利能力,AI將承擔起增長引擎的重任。
正如吳泳銘所言,AI科技革命將給人類社會帶來深遠複雜的改變,風險與機遇並存。阿里積累的技術、人才和資源,是面向新時代的優勢,但AI跨代際的創新也會瞬間將以往的優勢變爲劣勢甚至桎梏。
對阿里來說,重回創業狀態,是爲了保持創造力,這是AI戰役取勝的最重要前提。但對一家科技巨頭來說,找回創業心氣本身就是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