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工業廢水“零排放” 生態治理新標杆

作爲山西省“一泓清水入黃河”戰略的關鍵工程,交城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項目歷經兩期建設,以創新技術破解高污染產業治水難題,構建起“全流程管控+資源化回用”的工業水循環體系,成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示範樣本。

交城經濟開發區作爲煤焦化、建材等傳統工業集聚區,曾面臨企業廢水處理“小而散”的困境:13家焦化企業自建污水處理設施年運維成本超2000萬元,且因工藝落後導致出水水質波動,威脅磁窯河乃至汾河流域生態安全。2016年,開發區投資1.8億元啓動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採用進水調節+A2/O生物處理+芬頓處理+生物曝氣處理+臭氧強氧化等七重工藝組合,將園區70餘家企業廢水集中處理至地表水Ⅴ類標準。

隨着國家對工業廢水的政策日益嚴格,尤其是國家要求焦化企業建設幹熄焦關停溼熄焦後,將產生大量生產廢水及濃鹽水,原設計生化出水已無法滿足外排要求,需新建一套中水回用系統。2023年,交城經濟開發區投資2.05億元,啓動中水回用項目。該項目採用“預處理+兩級反滲透+濃水預處理+兩級納濾分鹽+蒸發結品”工藝,反滲透產水回用於企業,副產鹽對外銷售。目前,項目整體建設進度已完成90%左右,膜車間、蒸發結晶裝置等核心單元已完成設備聯調,預計2025年5月投產後將徹底終結工業廢水外排歷史。

項目投產後,將大幅度削減園區污染物的排放量,膜處理的產水作爲生產用水全部回用於企業,不外排,真正實現了廢水的“零排放”,對白石南河—磁窯河—汾河水質的改善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項目運營衍生出水質檢測、鹽品深加工等配套產業,創造就業崗位50餘個,有助於企業吸引並留住人才,增強競爭力,提高生產力。

該項目不僅破解了傳統工業區“水困局”,更探索出“治污—循環—增值”的綠色發展模式,爲黃河流域工業園區轉型升級提供了可複製的“交城方案”。隨着二期工程進入衝刺階段,交城經濟開發區正以“滴水不漏”的治水智慧,書寫着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記者 王濤)

來源:呂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