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B肝致肝癌 臺大與北醫大發現抑制腫瘤轉移機轉
臺大醫院與北醫大今天舉行合作研究計劃成果發表會,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前排右五)、北醫大校長吳麥斯(前排右四)出席。記者林琮恩/攝影
臺灣是B型肝炎高盛行地區,曾有近5分之1民衆爲帶原者。病毒性肝炎會導致肝炎、肝硬化、肝病三部曲,肝癌治療已發展出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但許多晚期肝癌病人,對這些治療方式反應有限。臺大醫院與臺北醫學大學研究發現一項新的治療策略,藉由操控STK40、SLK兩項基因,控制導致肝癌惡化的YAP基因運作,可避免癌症轉移,可用於脂肪肝及B肝病人。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蔡豐喬表示,過去已知YAP基因與腫瘤周邊微環境,包括血液循環、免疫系統等有關,是導致肝癌惡化、轉移的主因之一,目前許多癌症治療可以抑制腫瘤血管新生,讓腫瘤周邊環境不利於生長,但目前針對YAP治療仍有限制,若以藥物攻擊YAP,也會同時殺死正常細胞,導致藥物開發受限。
臺大與北醫團隊,藉由肝癌病人數據庫驗證,發現抑制STK40、SLK這2項基因表現,可抑制YAP基因活性,分別增加癌細胞與微環境黏着,以及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黏着。蔡豐喬說,癌細胞脫離所在位置,進入淋巴、血液系統,會造成腫瘤轉移、疾病惡化,加強癌細胞與微環境黏着,就像「讓腫瘤喜歡待在自己的家,不喜歡去找新家」,達到阻止腫瘤轉移目標,且不會傷害正常組織。
蔡豐喬說,STK40、SLK、YAP基因存在多數晚期肝癌患者體內,但團隊發現,這些基因在B肝、脂肪肝致病的肝癌患者身上表現量較大。目前雖確認抑制惡化機轉,但要開發藥物還有一段時間要走,STK40適合開發抗體藥物,SLK則已有標靶藥物可用,如何發展結合治療,有策略性攻擊腫瘤,並制定個人化治癌處方將是關鍵。
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同一疾病在不同國家民族,致病機制也有所不同,「自己的國家自己要 救、自己的病人該自己醫」目前慢性病防治許多藥物,都是使用西方國家發展的藥物,亞洲是全球人口最多的洲,也應該發展符合國內病人的藥物,「不能期待美國、歐洲藥品解決我們的問題,健康臺灣除健保資源投注外,也要持續推動醫學研究。」
兩院合作另一項研究,分析全臺60萬名成年人健康資料,發現心腎代謝症候羣(CKM)盛行率高,且隨病情愈嚴重,心血管死亡風險隨之上升。雙和醫院副院長吳美儀表示,團隊也調查全臺513位腎臟科醫師及護理人員執行業務情況,發現醫療人員自我效能,即自我學習精進的程度等,與臨牀照護品質密切相關。
▪ 手機報稅超簡單!4步驟輕鬆搞定 一圖看節稅秘訣不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