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

強大的金融機構是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支撐,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保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國有大型金融機構應緊緊圍繞實體經濟需求,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不斷提升服務質效,以更優更強的金融供給助力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發展等,爲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全面完成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貢獻金融力量。

發揮好壓艙石作用

國有大型金融機構是我國金融體系的中堅力量。截至2024年末,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爲495.59萬億元,銀行業機構總資產爲444.57萬億元,佔金融業機構總資產近90%,其中,六家國有大行總資產達199.67萬億元,約佔銀行業機構總資產的45%。信貸投放方面,六大行人民幣貸款餘額持續穩健增長,對2024年以來全國信貸增量的貢獻率超過50%。從創新驅動角度來看,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積極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和專業人才培養力度,推動數字化轉型進程,有效帶動了我國金融業整體服務能力提升。

國有大型金融機構是服務實體經濟的核心支柱。通過總量提升與結構優化雙重發力,國有大型金融機構持續強化對實體經濟的支持,確保資金更多流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截至2025年1月末,農業銀行民營企業貸款餘額(監管口徑)6.73萬億元,服務民營企業貸款客戶746萬戶。中國人壽不僅爲民營企業提供多層次保險保障,還積極拓展多元化資金供給渠道,截至2024年底,全集團保險資金直接服務實體經濟存量投資規模約5萬億元。

國有大型金融機構是維護金融穩定的重要基石。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在築牢金融安全防線、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中發揮着壓艙石作用。當前,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和房地產市場風險是金融防風險工作的兩大重點任務。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需金融與財政協同發力。前者通過貸款置換與債務重組緩解短期償付壓力,後者依託專項債券置換加速存量風險出清。國有大行既主導金融化債進程,又通過債券承銷、流動性支持強化財政化債機制。面對房地產市場調整,國有大行通過“保交樓”專項借款保障項目交付,並實施差異化信貸政策精準支持剛性與改善性需求。

找準重點難點問題

作爲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和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必須在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同時,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應找準做優做強過程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聚焦問題精準施策、靶向發力。

當前,國內有效信貸需求亟待深入挖掘,銀行業競爭日趨激烈,貸款利率快速下行,行業“內卷”現象加劇。國有大行同質化競爭明顯,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壓力。其深層次原因在於,國有大行尚未完全擺脫傳統金融供給模式,對既有業務體系的路徑依賴較強,在金融創新、產品多元化及風險定價能力方面仍有待提升。這不僅影響金融資源進一步優化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體系對高質量發展融資需求的精準支持能力。

在金融業高水平開放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外資金融機構加速佈局中國市場,在提升市場活力的同時,也對國內金融機構經營管理、風險防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國有大型金融機構作爲金融體系的壓艙石,不僅要在開放環境下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市場競爭力,更要切實履行維護金融穩定、防範系統性風險的職責。同時,金融市場的對外聯通程度不斷提高,跨境資本流動的波動性加劇,可能進一步放大國內金融市場波動,外溢風險防控壓力持續上升。既要提升金融機構自身風險管理能力,也要增強監管部門跨境監管協調和風險應對能力,確保守住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線。

2024年以來,我國密集出臺一系列增量政策,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在政策落實中發揮着重要支撐作用。國有大行依託投融資優勢,加大信貸投放,助力政策落地。然而,在經濟回升向好基礎尚不穩固、利率下行的背景下,金融機構減費讓利力度加大,國有大行淨息差持續收窄,盈利能力承壓,資本積累空間受限。在支持增量政策落地過程中,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的協同機制仍有待進一步優化,以更好實現政策目標與銀行可持續經營之間的動態平衡。

夯實穩健發展基礎

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必須統籌全局、系統推進,構建多維協同的發展格局。通過多維度、多路徑協同發力,夯實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穩健發展的基礎,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打造系統化金融服務生態,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精準度。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國有大型金融機構需從“被動適配”向“主動引領”轉變,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協同化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應突破傳統金融服務邊界,科學整合內外部資源,着力培育壯大耐心資本,在重塑服務實體經濟流程的過程中謀求高質量發展。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優化內部考覈評價體系,着力解決實體經濟發展中的痛點和難點,爲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金融支持。

切實推進國際化經營,增強全球競爭力。提升國際化水平,是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增強全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國有大型金融機構應科學規劃海外市場佈局,不僅要“走出去”,更要“紮下根”,通過深化本地化經營、優化機構網絡、拓展業務邊界等方式,真正融入全球市場。健全全球化經營管理體系,完善跨境合規管理和風險防控機制,提升在複雜國際環境下的穩健經營能力。加強國際合作,深度參與全球金融治理,提升國際市場話語權和影響力。強化金融監管,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監測預警機制,防範外部衝擊,確保金融安全與開放協同推進。

完善財政金融政策協同機制,夯實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發展基礎。財政金融政策協同是優化宏觀經濟治理、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效能的重要抓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這不僅是對國有大行資本實力的有力補充,也是財政金融協同發力的重要探索。在特別國債發行過程中,財政部門需統籌發行節奏、規範發行程序,央行則應靈活運用公開市場操作等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發揮好政策協同效應。應以此次資本補充爲契機,進一步健全財政金融協調配合長效機制,加強部門間政策協同和信息共享。

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增強金融機構內生動力。完善激勵機制,有助於引導金融機構迴歸本源、聚焦主業,提升對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健全約束機制,則能防範短期逐利行爲,確保金融資源精準高效配置。從機構層面看,要堅持黨建引領,健全中長期激勵約束機制,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從監管層面看,要突破傳統考覈指標侷限,爲金融機構產品創新建立更加科學的評價體系,完善盡職免責機制,激勵金融機構依法合規支持實體經濟;從宏觀層面看,要強化財政、金融、產業等政策協同,形成促進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的政策合力。通過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增強金融機構內生動力,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爲經濟行穩致遠提供堅實保障。

(作者劉莉亞 繫上海財經大學副校長 來源:經濟日報)